2009年10月28日 星期三

化解世代矛盾 施政免陷殘局

近日,有一群網民透過facebook以及香港高登討論區,發起11月1日包圍禮賓府行動,雖然未知有多少人最後參與這次行動,但網上由陳錦鴻飾演許文彪,在無綫10年前舊劇《創世紀》中批評地產商的對白四處流傳來看,無人敢將這次包圍行動,看成網民無聊惡作劇。

一代出路問題 令施政困難

雖然曾蔭權近日民望陷入新低點,與他低估市民對官商勾結的厭惡有關,但如果政府不去解決現時新一代的前景出路問題,筆者相信誰來當特首都會有施政困難問題。

特首在今年《施政報告》提出的問題,只是仍然停留在2000年,包括筆者在內的社會科學學者,提出的「階級流動性阻塞論」,認為現時的問題是香港年輕人無法像昔日他們的長輩般,憑專業資格來由中下階層跳到中產或中上階層,政府試圖在改善階級流動性上想辦法。

階級流動阻塞 看不到出路

政府的判斷明顯與民情是脫節的,現時香港的問題已經演變成呂大樂教授在《四代香港人》提出的世代之爭問題,不論你出身中下階層,還是出身中上家庭,身為第四、五代香港人就是看不到出路,出身中下階層固然翻身無望,出身中上階層的爬升階梯都處處受限,若非際遇特好,就算中上階層有志之士都不知如何憑自己的努力創一番事業。

事業愛情全受挫 積怨爆危機

而世代之爭的問題不單是經濟問題這麼簡單,甚至去到在男女情愛,或自身存在需要的問題,而近年港男港女的爭論正是這方面的反映,第四代香港甚至有不少荒謬至需要與第二、第三代有經濟條件的人爭奪心儀。

當年輕一代由男女情愛到經濟事業全是挫折時,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積累的不滿,聚沙成塔便會演變成管治危機甚至社會危機。在歷史上,有很多革命,都是由於太多庶民的日常生活問題解決不了,社會積聚太多的挫敗感而導致總體爆發。

很多與筆者年紀相若的年輕人,已經忍受不了政府提出的「六大產業」救經濟之類的廢話,現時香港年輕人所要是社會能夠提供足夠機會,讓他們做想做的事,讓他們能夠發揮所長,讓他們能夠達成結識異性,以至生兒育女等基本欲望,簡單而言就是讓世代矛盾得以紓解。

推普選 有助紓解世代矛盾

要解決世代矛盾,除了一個自由寬容的社會,讓他們有多元出路可以選擇外,有些根本問題亦必須解決,像普選立法會和行政長官,讓功能組別結束,令年輕人重拾透過從政服務社會,減少訴諸街頭;像解決現有中年人的退休問題,讓第二代香港人可以考慮退休享受新生活,讓位給第三、四代香港;像鼓勵同代伴侶,避免跨代伴侶引起的社會緊張,以及其他社會問題的副作用。

這堆問題千頭萬緒,不一定可以一時三刻將問題解決,但如果甚麼都不去做,社會矛盾得不到有效紓解,結果就會有可能令社會衝突不斷升級,對社會整體沒有甚麼好處。

現在到了一個需要公開討論世代矛盾的時候,香港社會各方面都需要就新社會契約達成公識,如果當權的那批人仍然像鴕鳥一樣拒絕正視問題,誰當行政長官都不會解決問題,一旦這些矛盾變成一道又一道的傷痕時,日後要收拾殘局所要付出的代價恐怕不是香港可以承受得起。

2009年10月24日 星期六

中資炒樓 港人望樓興嘆

香港樓價近日不斷升高,有醫師致電電台的叩應節目,指醫師、律師一類收入高而穩定的專業,都在香港買不起樓,引起廣大民眾的共鳴。

香港經濟並不是在世界經濟上一枝獨秀,很多年輕人仍然承受減薪裁員之苦,只有少部分機構受惠於樓市暢旺,而可以恢復金融海嘯前的薪酬水平,那到底香港樓市為何升成這個樣子,引發民怨連連?

香港樓市現時暢旺的部分,主要都是那些售價在六百萬港元,約二千四百萬新台幣左右那些單位,六百萬港元這條線相當重要,這是香港的「投資移民」計畫的門檻,由於香港的教育制度、社會福利等方面,受英國人的餘蔭,仍然比中國本土好得多,加上香港特區護照認受性在世界上仍然比處處不受歡迎的中國公民護照為好,因此,很多中國的高官和商人,就砸下六百萬在港投資,以便申請香港居民身分。不少人買完房子,便找移民顧問申請來港定居。

另一方面,由於香港在CEPA協議下,很多方面都向中國開放,令大量來自中國貪腐官員,來歷不明的現金滾滾南來,他們只要把得來的黑錢漂白,因此,他們不會理會樓價合不合理,反正他們拿了香港身分證,把錢變成看來來自合法途徑的收益,就會匯回中國。而香港受中國黑錢所累,年輕一代不單未有真的受惠,反而還要面臨買不到房子之苦,筆者同輩有不少朋友,婚事便是因此耽誤了。

香港這樣法治健全的地區,也可以被中國來的黑錢搞得天翻地覆,如果台灣與中國不明不白簽了ECFA,或許那些發展商會眉開眼笑,他們在台北、高雄、桃園等地區的發展計畫可以被炒至天價,但台灣很多仍然受不景氣困擾的年輕一代,很可能淪為無殼蝸牛,都會地區民眾所受的影響會最為嚴重,這是台灣人願意見到的嗎?基於香港的教訓,ECFA是必須付諸公投,絕不能由馬政府說了便算,政府不經公投硬推ECFA,這做法根本是不負責任,漠視台灣基層民眾的福祉。

2009年10月17日 星期六

施政只向內地伸手 反添怨氣

在公眾沒有期望下,曾蔭權周三在立法會會議廳宣讀了最新一份《施政報告》,在《施政報告》宣讀期間,筆者觀察網絡上網民的反應,可謂罵聲連連,此起彼落。

《施政報告》宣稱要解決民生問題,宣稱要解決年輕人缺乏階級流動性問題,但很不幸,這份《施政報告》過分依賴內地作為推動香港經濟發展的火車頭,亦有不少邏輯上自相矛盾的政策,這不是一份市民普遍接受的《施政報告》。

將雞蛋集中在中國

作為一個負責任政府,特別要管治香港這類受外圍環境影響相當大的地方,經濟政策應該以分散風險作主導,發展任何產業,不應只是集中與某一地區經濟整合,而是應該在不同地區的發展都有所參與,減輕個別地區經濟周期波動對香港造成的衝擊。

另一方面,香港經濟長期以來在中國的角色,就是協助中國走向世界,現時中國只是「世界工廠」,但中國這個世界工廠地位正受到東南亞國家的挑戰,筆者的家鄉印尼更被譽為金磚第五國,在這個時候,香港更應扮演協助中國投入世界不同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角色才對。

但這份施政報告,由頭到尾只是強調香港要參與內地那一方面發展,大部分都是向內地伸手板要經濟利益,忽視了東南亞國家在金融海嘯後迅速興起,亦將大部分雞蛋放在中國經濟發展這籃子裏,但中國經濟發展現時不是沒有泡沫迹象的,一旦中國經濟出了狀況,那香港可以跑到哪裏去?現時曾蔭權的政策,把香港放到一個高風險,但不見得高收益的位置去,這種經濟政策難怪令人難以接受。

電子產品環保稅 損消費慾

盡管特首很強調中國在香港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但特首有些政策,實際危害香港分享中國經濟的好處,邏輯上自相矛盾,電子產品環保責任稅,便是一個好例子。現時內地自由行遊客來香港最愛購買電子產品,除了香港比較少假貨問題外,亦因香港沒有入口關稅、亦沒有銷售稅,電子產品比內地便宜是不爭的事實。一旦香港向電子產品徵收類似膠袋稅的環保責任稅,那內地遊客還有誘因來香港購物消閒嗎?

開放內地生來港 年輕人反感

特首又在施政報告中強調,現時香港階級流動性不及6、70年代,年輕人很難像以往靠自己努力闖出名堂。政府終於意識到,這個早為不少社會學者,以至時事評論員講到口水都乾的老問題,但現時又為了發展所謂優勢產業,進一步開放內地生來香港的大學就讀,如果大學學位不增加,哪香港年輕人在本地讀大學的機會在那裏?會不會最後香港的大學不為香港人服務,只是為內地學生服務?對很多沒能力去海外升學的年輕人,他們會服氣嗎?這種內地優於本地自身問題的思維,正是很多年輕人聽完《施政報告》後感到怒氣難消的原因。

在政改沒有任何驚喜消息下,一份只要依賴內地給予香港經濟好處,並沒有把香港自身問題解決好的《施政報告》,不單未能提升曾蔭權的民望,相反只會激起香港人,特別年輕一代的怨氣,若下月公布的政改方案令人失望,甚至有將2005年方案翻叮之嫌的話,社會上的怨氣遲早會找機會來個總爆發,一如2003年《基本法》23條之役一樣,交出這樣爛的《施政報告》,曾蔭權真的好自為之。

2009年10月15日 星期四

倒退的施政報告

在市民普遍沒期望下,曾蔭權在立法會議事堂讀了他最新一份施政報告。曾蔭權宣稱他這份施政報告踏實樸素,但事實剛好相反,這份施政報告令人聯想到老董年代那些充斥假大空口號的施政報告。

所提政策不切實際


在董建華年代,施政報告宣讀那刻是市民火氣集體上升的其中一個時刻,因為董建華經常在施政報告中,描畫香港在經濟依賴中國後,會有怎樣的美好前景,共產黨味道濃厚的政治口號和用字充斥在整份報告之中。有些香港人都會信董建華所描畫的前景是真的,送子女讀工程、讀中醫,結果大好青春浪費,畢業後找工作相當困難才知受騙。

而這一份曾蔭權的施政報告與董建華那些最像的地方,就是那些對六大優勢產業的政策,不是全部要向中央政府伸手要利益,以便圖利部份富商巨賈,就算有部份政策,連親建制陣營中人都看不過眼,認為不切實際。像施政報告中有關醫療和教育政策,便被政務官出身的前任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批評是不符合香港實情。

以假大空蒙混過關

曾蔭權是有豐富經驗的政務官,他上任初期也沒有這麼多假大空的東西,為何現在的曾蔭權會寫出這樣爛的施政報告,除了政府高層,包括董建華在內刻意奉迎北京的思維外,北京高層以外行領導內行,純粹為自己利益着想的瞎指導,也是這類假大空施政報告產生的原因。現時北京的政策只是想控制香港,北京眼見CEPA這類糖衣毒藥,連台灣藍營也會開始上釣,因此就加推一堆表面上促進香港經濟,事實上受益者不明的政策,而由於背後的利益不可告人,因此,必須利用假大空口號來包裝才有可能蒙混過關。

但北京沒算到的是,香港人經歷過董建華擔任特首的慘痛經歷後,對空洞的口號和政策只有痛恨,不大可能再受騙。主流傳媒的管理層或許昧於經濟利益唱好這些政策,在市民親歷其境的自然對這些政策心裏有數,因此,在互聯網的 twitter和 facebook,市民對施政報告的即時反應是憤怒和不滿,香港彷彿回到老董年代。如果下月公佈的政改方案,只是一份原地踏步的假貨方案,香港重複老董時代的循環是無可避免。

中國經濟殖民地

香港行政長官曾蔭權在週三早上宣讀了最新一個立法年度的《施政報告》。台灣人應該好好研究今年香港《施政報告》,因為這份報告,正揭示了台灣一旦與中國簽了ECFA,以及讓中國學生來台灣,會有什麼後果。

今年《施政報告》最惹網民批評的一點,就是為了發展所謂教育產業,要引進更多中國學生來香港讀大學,但如果香港大學學額沒有增加,那沒能力去海外升學的香港年輕人,他們讀大學的機會又去了那裡,會否終有一天香港的大學不為香港人服務,香港人在教育上淪為二等公民?這正是陸生來台的危險之處,陸生來台是會大大擠掉台灣學生上大學的機會的,最終是扼殺台灣新生代的生機,難道這是一個愛護台灣的政府應該推行的政策嗎?

而《施政報告》另一個被批評的地方,就是香港什麼經濟產業發展政策,都與中國綁在一起,如果現時中國經濟的泡沫爆了,那香港可以往何處去嗎?而香港的經濟發展,是不是只是為了中國的經濟政策服務,而不用理會香港民生?很多年輕人,事實上沒有在CEPA得到什麼好處,相反很多這類政策實際獲利,是香港的大財團大地產商,因此,不少人譏笑這份《施政報告》是一份為地產商服務的報告。而中國的ECFA會否只是讓少數錢進中國、債留台灣的不負責任財團圖利,甚至像香港一樣,變為中國的經濟殖民地?

香港《施政報告》指出一個最爛的標準,與中國簽類似CEPA的協定,經濟上過分依賴中國都不會有什麼好下場,受害只會是我們的子孫以及基層市民。香港人沒有辦法藉公投和民主制度,阻止政府出賣民眾利益,但台灣人仍然有公投這武器,台灣人應該推動ECFA公投到底,並最終否決ECFA以及陸生來台,這才可避免重複香港悲慘的命運。

2009年10月14日 星期三

甘乃威鬧劇展現的世代分歧

當主流傳媒,大部分將甘乃威解僱王麗珠引發的連串鬧劇,看成甘乃威重大的政治過失時,年青一輩,很明顯對主流傳媒的看法不以為然。在博客中,討論區中,將甘乃威事件當成笑料看待為數不少。在facebook中反映的民意,相信更能反映客觀現實,在facebook中有不少網民批評甘乃威事件,不少議員寧願投入在甘乃威事件不理高鐵是不務正業,筆者將吾友繆美詩一篇,為甘乃威講句公道話的專欄文字,在facebook中與他人共享,竟然收到多人把連結分享,以及表示贊同,而這些人,多為年青人。

主流傳媒與年青人看法如此背馳,實際上是反映了年青人與主流有著不同的價值觀,現時主流傳媒不斷地對甘乃威窮追猛打,由於香港社會的系統性問題,最終有可能反令甘乃威成為了年青人的英雄。

年青人對泛道德反感

在今年年初,有一群網民對基督教團體明光社的言論忍無可忍,最終觸發一群網民由荔枝角一間教堂出發,遊行到明光社抗議,社會人士才恍然大悟,香港有一群年青人對泛道德的言論和思潮極為不滿。而這群反明光社主力,之後亦成為了反對《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諮詢文件,以及學校強制驗毒等行動的主力。由這串行動可見,年青人對一些高舉道德之名,大石壓死蟹的言行相當反感。

而由這次有被告無原告的事件中,甘乃威只不過因被懷疑求愛不遂,因而解僱他的女助理王麗珠,最後引發連串風波,在年青人眼中,甘乃威對異性關係處理拙劣都可以無限上綱至誠信問題,非下台不可,這觸起了年青人對「道德塔利班」的警戒,所以很多年青人,本來就對主流傳媒那些針對甘乃威的指控不以為然。特別不少年青一代,被譏為「毒男」的年青單身男士,他們都怕他們害羞向女孩子表白,最終竟然可以被提成「性騷擾」,那他們還敢為自己的幸福勇往直前嗎?

更令年青人不以為然的是,這次甘乃威有否作出不道德行為,倒要經過深入調查,而且有可能以羅生門告終。但在甘乃威事件爆發時,有人未經當事人批准就隨便爆料的行為,以及有被告無原告的輿論公審,既不顧及程序公正,更有漠視當事人意願,甚至侵犯私隱之嫌。現今年青一代,相當注重程序公正以及私隱,任何人就算要被審判都好,都應該要有一套程序,維護當事人的權利,而私隱更是現今年青一代著重的核心價值。因此,這件事替王麗珠頻頻爆料的前會計界立法會議員譚香文,她把她未經授權的爆料行為講到如何偉大都好,都不為主流網民所接納,甚至不少人因此討厭譚香文起來。甘乃威的仕途會否終結實在是言之尚早,但在現階段,譚香文因與年青新世代主流價值觀相抵觸,她日後想要東山再起,恐怕並不容易,賠了夫人又折兵。

年青人同情做實事的人

另一方面,甘乃威某程度上是香港年青一代,特別所謂四代香港人的縮影,甘乃威很早便成了區議員,亦曾做過市政局議員,他在地方的政績一向受到不錯的評價,但由於民主黨內的「大佬」們遲遲不願退,他一直都未能成為立法會議員,直至二零零八年因形勢使然,民主黨內部才不情不願,不讓單仲偕空降港島區,而是讓甘乃威以民主黨名單首名候選人出戰,順利贏得議席。本來他的經歷,與不少香港第三、四代人有共通之處,他本來就有值得年青人同情的地方。

而在甘乃威當選後,他壓抑已久的幹勁,在雷曼事件爆發時得到了發揮,首位表明會協助苦主的立法會議員便是甘乃威,也是甘乃威的果斷行動才導致後來立法會組成獨立調查委員會調查雷曼事件,為苦主尋一個公道。而上月告士打道爆水管事件,當那些高薪厚祿的問責官員全數失蹤時,他是第一個出現在現場視察災情,為港島區民眾留下深刻印象。年青人感覺香港出現很多問題,但政客多數都不為他們去解決問題,甘乃威過去一年的勤力表現,更令他容易在年青人間得到支持。

甘乃威事件爆發後,當政客們嗅出這件事的血腥味,紛紛出席會議,提出方案要調查甘乃威時,令市民不滿的是,那其他問題,像年青人近年開始關心規劃問題,那些議員又跑到那兒去。適逢近日因高鐵興建問題,以及菜園村事件吵得沸沸揚揚,議員們寧願去為甘乃威的鬧劇大吵大鬧,都不去理會高鐵所浪費的公帑,以及相當的規劃問題,更令年青一代認為,甘乃威這個還算得上是盡責立法會議員的人,絕不可因這次事件離開議會。縱使這次主力要甘乃威下台的傳媒《蘋果日報》,讀者多是年青一代,不過這次事件反映出年青人的獨立思考能力,《蘋果日報》若然是有悖常理的話,讀者也沒有盲目支持到底的理由。

擊倒了甘乃威也是輸家

或許在排山倒海的壓力下,甘乃威的政治生涯有可能被主流媒體以及政界人士終結,不過那些推倒了甘乃威的人,都不見得將會是贏家。這次主流所顯出的泛道德思維、不務正業的行徑,以及對做實事的人作出的打壓,引起了年青一代的警覺。而主流傳媒以至政界人士在這次事件上的不擇手段,誠如繆美詩在報章專欄尾段所言,這樣的審判更不專業,亦更不道德。當所謂的主流,在這次赤裸裸為了自己的目的不要面具,顯出偽君子面目時,只會更激起年青一代挑戰主流的意欲和力度,在呂大樂的「世代之爭」框架下,甘乃威事件說不定為日後其他衝突事件埋下導火線。當甘乃威事件放在一個更宏觀的社會框架去看,便不難發現,這次事件只不過是香港畸形社會結構和社會文化造成的衝突的一個延續。

====
關連閱讀:
繆美詩:傳媒、政客、醜聞

作者後注:本文首尾兩段提及Rachel的專欄文字,載於2009年10月8日《AM730》,而小弟這篇文,是基於她的文章,作出的社會學闡釋文字。

2009年10月11日 星期日

聖羅蘭戀人的照妖鏡

法國收藏家,北京圓明園鼠首和兔首現時的擁有人貝爾熱(Pierre Berge,台譯「貝爾傑」)曾在今年六月接觸台北故宮,打算捐出鼠首和兔首,但台北故宮負責人,竟然指鼠首和兔首是搶回來為理由,拒絕接收。這新聞,可謂辛亥革命紀念日前,對藍營最諷刺的新聞,因為這名很熟悉中國的法國人,儼如照妖鏡把馬總統的「藍皮紅骨」本質照出來。

貝爾熱並非對中國一無所知的平常歐洲人,在一九八五年,貝爾熱曾經與他的同性戀人,名設計師聖羅蘭共同訪問北京,見過鄧小平,還當過中國政府的高級顧問。身為歐洲社會主義者的他,本來立心協助中國走向現代化。在一九八九年北京大屠殺後,他捐助民運組織,協助民運份子逃亡到法國。他對圓明園鼠首和兔首的歷史瞭如指掌,這也是他利用這兩件聖羅蘭留下的收藏品,作為照妖鏡的原因。

貝爾熱之所以選擇台北故宮作為捐助對象,因為中華民國是清政府的法定繼承者,貝爾熱將鼠首和兔首捐給台北故宮,就是承認現時中華民國在台灣這個法理事實。如果馬英九總統還敢將貝爾熱送來的鼠首和兔首接過來,世人還可以相信,馬英九想當總統,而不是去做當代石敬瑭,當起兒皇帝來,未得到台灣二千多萬民眾的同意,就向獨裁的中國稱臣。

很不幸,貝爾熱的鼠首和兔首再一次成為照妖鏡,馬英九就連中華民國才是中國正統這最底線政治理念都不敢堅持,請問馬英九與曾蔭權有何分別呢?馬英九甚至比曾蔭權爵士更差,曾蔭權爵士在英治年代是殖民地政府官僚,從來都未當過一國之首,他只不過是另一個長樂老人。但馬英九此舉,就與中國五代十國期間,後梁石敬瑭為借契丹軍援奪取政權,不惜割去燕雲十六州(今北京一帶),兼且自稱兒皇帝,並稱契丹皇帝為父皇帝沒分別。

因此,大家稱呼馬英九為馬區長,並不是誇張的說法,而是恰如其分的描述,連履行中華民國政府的責任,接收圓明園文物都不敢,中華民國淪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附庸國,那中華民國不是名存實亡嗎?因此,台灣正名是有必要,因為就是要防止那些藍皮紅骨之輩,四處拿中華民國之名招搖撞騙,這種騙術實在太可怕。

2009年10月10日 星期六

甘乃威風波 泛民公投契機?

雖然筆者所認識的年輕一輩,對甘乃威「性騷擾」女助理「醜聞」主流傳媒的取態,相當不以為然,甚至擔心現時香港出現凡事道德審判的怪事。

但政治畢竟要顧及大部分人,當年輕人以外的群體都認為甘乃威與被炒女助理之間,甘乃威所做有錯時,盡管甘乃威相當實幹,在政治現實考慮下,他要辭職救黨也是形勢使然。

不過,只是甘乃威辭職是救不了民主黨的,因為甘乃威辭職後,有意爭奪他遺下港島區空缺的對手,一定把甘乃威所犯的錯誤說成民主黨的錯誤,然後把選戰設定為對泛民道德水平的信任投票。

保港島議席 候選人須重量級

泛民要守住甘乃威留下的議席,就要在候選人上作出選擇,令整個補選議題轉變,而這位候選人,如何達致議題轉變的戰略目標,那就是他們要考慮的議題。

在特首公布政改方案在即之際,泛民就容易動員支持者的戰略議題,必定爭取普選的補選公投,而借甘乃威辭職乘勢進行補選公投,在港島打響補選公投的第一仗,這是很合情合理的事。

但並不是任何一位候選人都可以參與補選,因為港島作為第一個打響補選公投戰的戰場,候選人必須極有分量,有相當大的符號象徵意義,道德操守亦無懈可擊,令泛民在港島第一戰能夠以大比數勝出,為補選公投戰鋪平道路,這樣才算是有意義。

單仲偕雖實務 惜缺普選魅力

雖然民主黨內部有聲音希望單仲偕出戰,筆者與單仲偕相識多年,他的工作能力和態度亦絕無問題,他亦有當直選議員的經驗,但以現時戰略形勢來看,由於單仲偕偏向實務,缺乏了作為普選公投戰領導者的魅力和資歷,這變了他難以完成戰略議題轉移的任務。

因此,在這場仗中,筆者對單仲偕出戰甚有保留,在缺乏一如甘乃威強大地區實力支持下,單仲偕隨時陷入苦戰之中。由2007年,陳方安生對葉劉淑儀的兩太會戰都可以看到,港島並非泛民想像中容易打的戰場。

李柱銘出戰 具民主象徵意義

民主黨港島支部有一位前任立法會議員,他個人道德操守都屬無可置疑,他在民主運動所代表的象徵意義也是人所皆知,他亦公開支持五席請辭公投戰略,那是李柱銘資深大律師。

雖然要李柱銘復出看來有點突兀,但他是現任特首曾蔭權兒子的教父,如果他的對手質疑李柱銘的人格,恐怕這同時一併質疑曾特首的眼光和判斷,而李柱銘也是香港民主運動的標誌性人物,由他領軍打港島區補選,對手就再難在候選人的人格問題上下功夫,基本上,就可以為泛民轉危為機,甚至為特首的政改方案構成壓力。而且李柱銘在泛民聲望很高,社民連和公民黨相信也會對這個決定服氣。

在政治戰略角度而言,甘乃威是否「性騷擾」女助手並不是最重要,這類羅生門事件,也非旁人能論盡當中的是非曲直。

政改戰場 可殺對手措手不及

但如果現時排山倒海而來,主要來自主流傳媒要求甘乃威辭職的壓力,最終成為泛民主派正式實施五席公投的契機,這肯定是在甘乃威政敵意料之外,日後選民會還甘乃威一個公道,而建制派隨時因這次突然而來的「戰役」,在政改戰場上被對手殺個措手不及,因此,這次甘乃威事件有不少人已經變成輸家,但建制派不見得在這次事件能因旁觀者身份而成為贏家。

2009年10月6日 星期二

視窮人為大客 服務商機巨

本文與陳嘉怡 勰高服務創新顧問公司創辦人合著

商業機構需要在服務上創新,才能夠突圍而出,站穩陣腳。創新是二十一世紀的大趨勢,除了商業上的需要,社會創新(social innovation)更是迫切。

資源有限 社會創新更迫切

  社會愈進步,人對生活的要求便愈高,各地政府都面對市民在醫療、教育、環境,以至其他他社會福利的訴求。在有限資源下,如果只是在現有制度中想辦法以提升效率及生產力,並非上策。面對新問題,就得有新方法去達到可持續發展。再者,金融海嘯對社會的價值觀作出一定程度上的衝擊。當股東價值(shareholder value)不再成為時尚的商業用語,經濟學家也為資本主義作重新定位,商界的社會責任也變得日益重要。

  社會創新是用新的思維、新的方法去解決社會的需要,令人民的生活更美好和富足。社會創新不單是政府的責任,非政府機構(NGO)以至商界亦可推動。確實在官商民共同協作之下,才有可能加快應付時代變遷的新社會服務出現。

  當然社會創新是需要政府的帶動和鼓勵,像英國、荷蘭、芬蘭和丹麥等國家的政府,已經組成高層次專門部門,在以民為本的大前提下配合科技運用,推出嶄新的公共服務概念及方法。創新公營服務最重要的是改變公務員以「不變應萬變」的心態。

非政府機構 才能有突破

  對比起政府,非政府機構原則上可以更靈活,去回應時代的需要。但要作出突破,他們必需摒棄「資助者」的心態,用創新的思維為機構和社會創造價值。

  像Andreas Heinecke創立的Dialogue in the Dark,目的除了為世界上的失明、傷殘以及遭遇不幸人士帶來就業機會,亦藉其中一系列活動教育公眾。如失明導遊帶着一群人,在絕對黑暗的環境下進行活動,讓公眾學習使用其他感官,改變他們對殘疾及自身能力的看法,重新學習了解自己。

  又像近年相當熱門,針對新興國家貧窮人口的「微型金融」。Alex Counts(註)是2006年諾貝爾得獎者Muhummad Yunus的門生,他們共同成立Grameen Bank,為貧困人提拱銀行服務。C K Prahalad在他的書The Fortune at the Bottom of the Pyramid中,鼓勵政府、非政府組織,以至捐助者,不要再視貧困人為受害者,而是有創意的企業家,以及有要求的消費者,他認為跨國企業如果選到有效方法去服務這批人,會得到相當大的好處。事實上愈來愈多的企業,如P&G和IBM,也朝着這方向走。而更多的商學院,亦都將社會創新這個項目加入在他們的核心課程內。

  香港現時才開始提倡社會企業,社會企業一如其他新興企業,在未站穩陣腳前需要他人扶一把,有些創新理念亦需要有伯樂去賞識。而Ashoka正是以創投基金的方式,去尋找以及協助有創新意念的人,去創辦他們的社會企業。

創意工業已過時 要全民皆創

  總言之,在社會環境愈來愈複雜的情況下,單是要求政府投放更多資源、增加效率是不足夠的。政府和非政府組織更要work smart--利用社會不同持份者的資源,共同找出新的解決方案。

  因此,不只做藝術創作需要創意,做生意需要創意,提供社會服務同樣是需要創意的。創意工業這二十世紀概念其實已非常過時,香港是需要發展成為一個「全民皆創」的創新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