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日 星期四

飛龍閉門造車 失民意淪笑柄

作為香港對外品牌推廣標誌的飛龍,一直以來劣評如潮,政府因應市民訴求,用了140萬公帑,請了名設計師陳幼堅去修改,怎知評價更差,標誌公布不久已經遭到惡搞,公眾對這標誌評價有多高,可想而知。

不過飛龍標誌被惡搞背後,更反映出港府在確立香港品牌時,決策過程出現的連串問題,導致品牌得不到香港公眾認同。而要香港品牌具有高度認受性,如何在決策過程中引進公眾參與變得非常重要。

未見大型諮詢 公眾難認同

首先,香港品牌如此涉及香港整體形象的事,應由一個具有廣泛公眾參與的組織和機制去負責,至少應該像創意香港辦公室一樣,是一個隸屬局長的高階層部門,並且具備協調其他部門的能力,因為推廣品牌本身已經涉及多個不同部門,特別香港駐外辦事處的配合和支援,而這部門亦應向廣大市民以及民選議會問責。

但負責香港品牌的設計和管理工作,竟是政府新聞處,請問政府新聞處具備對市民問責、與香港駐外機構有緊密連繫等能力嗎?

而如何為香港品牌定位,定位的目標是甚麼,徵集對香港品牌的意見和建議等等,筆者從未見政府有作大型諮詢和討論。同樣由陳幼堅設計,可惜在中國有不少劣評的國家大劇院標誌設計,至少都是一個在國際比賽中脫穎而出的作品,這只表示中國當局請來的評審品味有問題。但這次搞出被人惡搞的標誌來,就連一個公開比賽也沒有,純粹只是代表個別決策官員的意志,這難怪公眾對這標誌的認同這樣差,而市民對這140萬是否物有所值亦有所質疑。

海內外諮詢 凝聚港人契機

事實上,香港品牌塑造的過程,本身是香港人,不論是仍然居港的香港人,還是已經移民海外的香港人,一次確立自我身份認同,以及向外界展現香港優勢的大好機會,實在不應任由個別官員閉門造車。港府至低限度,應為香港品牌應有的元素和目標,一方面向廣大香港市民作諮詢,另一方面,亦應透過香港各駐外辦事處,向曾經居港的各國公民,不論原籍香港的,還是曾居港一段時間的作出諮詢,這些已移往其他地方的香港居民,往往最了解香港有甚麼特質,最適合作為推廣的品牌。

而這些前香港居民,日後也會是推廣香港品牌的一股主力。在Web 2.0年代,人際網絡所起的宣傳作用以至力量,往往比政府一些硬銷的廣告更具感染力。

而在整個諮詢過程如此國際化時,政府應堅持開放透明的方針,以及容許更天馬行空的創意。特別現時香港有些親建制政黨,他們根本不理他們人才水準如何不濟,都硬要把他們的人安插到各諮詢委員會內。由於香港品牌涉及香港的對外形象,政府也需要諮詢這些人,但絕對不宜由這些人主導整個諮詢工作,否則香港新品牌不但慘不忍睹,更有可能加深香港已經愈來愈內地化的形象,這與香港品牌為了建立香港獨有形象的目標背道而馳。

總言之,這次香港新品牌遭到廣泛質疑甚至惡搞,實在已經無法再拿來當成香港品牌來用,而香港品牌的管理和諮詢機制,亦到了一個非改不可的地步。如果政府仍然不理民意去推廣新的香港品牌,筆者可以預見這所謂的品牌標誌,將淪為香港市民茶餘飯後的笑話,沒有為香港形象造成負面影響已算萬幸。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