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20日 星期二

攻伊斯蘭金融 香港還未準備好

近年,由於中東以及部分擁有豐富油藏的伊斯蘭國家,手上資金充裕得不得了,因此,吸引了西方國家的注意。

  但由於《可蘭經》是禁止借貸活動進行的,因此,為伊斯蘭教教徒提供的金融服務,必須依據《可蘭經》的指引而設計,以免中東和伊斯蘭資金擁有者犯了教規而不自知。因此,才有伊斯蘭金融這獨特項目。

  為了維持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行政長官曾蔭權昨日在一場演講會中,再強調要在香港大搞伊斯蘭金融,是有產業政策的合理性。不過問題在於,香港在社區建設上,預備好開拓伊斯蘭金融的條件沒有?

清真寺少朝拜難 回教徒抱怨

  在世界各金融中心,在開拓伊斯蘭金融中最具天然優勢,其實是新加坡。

  雖然新加坡人口以講英文的華人為主,但新加坡亦有不少信奉回教,懂阿拉伯文和英文,受良好教育的馬來人,這些馬來人正是伊斯蘭教徒。而當地華人與馬來人相處多年,基本上亦了解和明白伊斯蘭教徒的文化和風俗。

  而在社區的生活環境中,新加坡的清真寺、提供清真食品的商品是樣樣不缺的。甚至回教齋戒月結束,在新加坡也是公眾假期,環境上為發展伊斯蘭金融提供良好條件。

  而香港並非像南洋般,擁有一個健全的伊斯蘭社區,除了少數印巴裔的伊斯蘭教徒,只有同樣來自南洋的印尼和馬來西亞華人,會比較熟悉伊斯蘭文化。香港亦不像英國倫敦,近年因大量伊斯蘭教信眾移入而可以發展伊斯蘭金融。因此,香港的伊斯蘭金融人才,肯定要由海外引入,要在本地培養相關人才,恐怕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

  而要這些伊斯蘭金融人才在香港定居,那香港的社區準備好沒有?在數年前,香港伊斯蘭教徒申請在北區興建清真寺,也遭到居民大力反對。而現時只有香港中環摩羅廟,以及尖沙咀市中心的清真寺,到底香港清真寺數目上又能否合乎伊斯蘭金融人才的需要?

  筆者身為印尼人,世界最大伊斯蘭國家的前國民,就曾經不斷收到印傭投訴,指香港的清真寺很不足,僱主對印傭在指定時間向麥加朝拜的習慣有怨言,在香港要買伊斯蘭教典籍要去印尼訂。試問這樣,又如何引進伊斯蘭金融人才?

  此外,伊斯蘭教徒吃東西,在屠宰和處理過程,必須合乎《可蘭經》標準,例如不可涉及豬肉製成品,以及殺生前要作出適當的宗教程序。但香港要找間清真認證的餐廳和麵包店都很有難度,還不要提一套對各類食品清真標籤規定。香港在這方面,是遠遠落後於本身有相當伊斯蘭教人口的中國。至少在北京,要找間清真認證的餐廳,不會太有難度的。

先了解回教文化 免碰釘

  事實上,現時香港發展伊斯蘭金融的最大障礙,並非缺乏伊斯蘭金融的產品,而是缺乏一個容納伊斯蘭教的寬容環境,讓這些人才在香港落地生根,長久為香港作出貢獻。

  在短期而言,政府除了要研究發行伊斯蘭金融產品的可行性,更迫切是盡早在市區撥地,興建多一所清真寺,應付現有印傭,以及未來伊斯蘭金融人才,在宗教上的需要。此外,在食物、生活習慣、教育等等,香港又如何配合,營造一個容納多元宗教的社會?這變了香港一大挑戰。

  筆者雖不是伊斯蘭教徒,只是伊斯蘭國家的前國民,但筆者要提醒香港政府的官員,伊斯蘭金融產品不是只是一種金融產品,這是與伊斯蘭文化有緊密相連的關係。如果我們搞伊斯蘭金融,但不去了解伊斯蘭文化,不單事倍功半,而且更可能冒犯他們,這實在不必。

2007年11月15日 星期四

電影助旅遊 蝙蝠俠點醒高官

最近《蝙蝠俠黑夜之神》(The Dark Knight)在香港取景,引起傳媒高度關注。政府批出這項頗為擾民的拍攝申請時,指《蝙蝠俠》來港取景,有助於香港旅遊業,因此希望市民忍讓。

荷里活非獨大 港片也知名

  其實早在政府決定興建迪士尼樂園前後,已有不少人指出,香港本來是一個加大碼的電影主題公園,港產片本身的江湖地位,加上不少港產片也是得獎片,足以帶動香港旅遊業發展。經濟日報編輯鄒崇銘,早在七年前已經提出這個構思,但政府完全當作耳邊風。

  政府批准《蝙蝠俠》來港取景,讓香港換成了漫畫的葛咸城,現在才醒悟電影原來可與旅遊業相互配合,可謂後知後覺。但由於政府缺乏文化視野,只是把焦點放在荷里活的大製作之中,這不單招來杜琪峰等香港導演的抱怨,而且亦顯出香港旅遊官員,對文化產業缺乏應有的認知。

  就以杜琪峰的電影為例,香港人因對杜琪峰拍的得獎片,和高度商業化的電影都看得多,看不出他在歐洲影迷有着一定地位。杜琪峰電影的陽剛味,本來就與香港城市規劃和發展是渾然天成,光是一條「杜琪峰陽剛風電影徑」,已經在歐洲推廣香港旅遊上起了一定作用。

  像近日很受華人談論的李安電影《色,戒》,有部分拍攝場地不在上海,皆因上海已經不復有戰時那種舊韻味,有部分場景是在香港,以及另一個華人聚居的前英殖民地,馬來西亞檳城拍攝。

  將《色,戒》在香港取景部分,與中區警署等項目,甚至《花樣年華》一些軌迹配合,又是另一種旅遊味道。還未計那些昆倫塔倫天奴怪雞片的擁躉,對邵氏片的追尋。光是這樣東配西搭,香港已經忽然多了三種旅遊產品,可以作為這個城市的賣點。政府只是把目光盯在《蝙蝠俠》,只代表香港負責旅遊政策的官員,其電影修養仍然有待提升。

  雖然香港是中國南方會議展覽業重鎮,但光是會議展覽業,只是保證了酒店的出租率,要遊客的錢花在香港不同地方,以玩樂為目的旅遊仍是主要。像澳門這樣,靠賭業來維持玩樂方面的消費,社會付出的代價實在太大。而靠自由行的購物浪潮維持,在香港這種凡事依靠入口的城市,除了推動租金上升就無太大好處。

政府欠文化視野 不識寶

  對香港而言,以文化為本的旅遊產業政策,不單是香港固有的優勢,更是保證旅遊業對香港帶來的好處,不同的階層和社區都可以均沾。像王家衛《重慶森林》,就令重慶大廈除了是印巴裔人士的聚腳點,也是影迷們投入王家衛電影世界的其中一個點。

  過往政府亦曾請演藝界相關人士掌管旅遊政策,像旅發局前主席周梁淑怡就是資深電視人。但香港導演、演員有質素,不代表演藝界管理人員有文化視野,否則 TVB也不會長期被文化迷和電視迷抨擊為反智文化溫床。政府的方向,應在旅發局加入一些,對文化,特別其他國家影迷、文化人的品味有認識的文化人,參與香港旅遊產業政策的決策過程,這樣才可能有高質素、多元化、高增值、以及照顧不同社區的旅遊文化產品提供,令香港旅遊業進入多元化的年代。

  產業政策,是一門很精細的學問,現時社會討論產業政策時,只着重自己業界的利益爭奪,而缺乏對政策大方向的宏觀視野。容許《蝙蝠俠》到中環取鏡,政府無疑踏出了正確的一步,但如果讓這方向深化,充分運用香港社會文化的優勢,則暫時都未見有這類討論。《蝙蝠俠》攝製隊走了,如果這隊人來港,只是帶來連續七天娛樂版的好題材,香港市民和政府,都未免太令人失望。

2007年11月8日 星期四

香港郵政為何不可以私有化?

據報,香港政府正研究將已用營運基金經營多年的香港郵政,脫離政府私有化。各政黨接受訪問時,都怕最後無法監管香港郵政的運作,因此反對私有化建議。

無章法的私有化當然問題多多。但香港郵政在情在理,不但可以很有章法地私有化,而且更應該私有化。

郵政,本質上就是物流服務,尤其香港郵政不像其他國家郵政局同時兼營銀行業務,這門生意,根本就是人人可做。除了車隊、門市等資本投資外,郵政服務的技術門檻很低,根本上,是一盤該由民間百花齊放的生意。現況是,香港有很多中小型物流公司,和香港郵政競爭,但香港郵政享有很多官府才有的特權,例如在街上設置郵筒、在香港各個當眼地方設置一些郵件存放點,甚至只有經郵政署寄發的郵件,才獲某些法律地位。這種與民爭利的情況,試問對其他私營物流公司,特別中小型物流公司可有公平可言?

競爭令郵費有下調空間
另一方面,香港郵政在全港各大黃金地點設立門市,但由於受政府部門身份所限,所提供的服務很有限;在西方國家,已經民營化的郵局根本是另類便利店,但香港郵政除了替市民收取公用事業費用的郵繳通,就甚麼都辦不到。在尺土寸金的香港,納稅人租那麼多舖位但效益不彰,這又是甚麼道理?所以將香港郵政私有化,很是合理。

當然,像領匯這種千方百計繞過立法會的私有化,完全不值得鼓勵。要妥善地私有化,無論如何都要爭取立法會支持。世界各國,包括以福利主義聞名的英國、荷蘭、德國等,郵政私有化的經驗豐富,而且法規完備,香港要訂出良好的監管方案其實不難。

香港政府可以郵政管理局(Postal Administration),接管郵政署長現時部份法理上或外交上的職權,並且規定持有郵政服務特許的公司(包括香港郵政)的服務標準和要求,一如現時電訊管理局。然後除了香港郵政有權設立郵筒,其他獲發牌的公司都可以設郵局,以及立郵筒,引進競爭市民才可獲益。像英國皇家郵政的專營權在私有化結束後,現時同樣已被私有化的德國郵政(Deutsche Post,香港人熟悉的DHL),以及荷蘭郵政(TNT Post)都在當地設立郵筒,與之競爭。而由於有競爭,郵費就有下調空間。

作為議員的,千萬不要以為私有化是十惡不赦。總體方向上,像香港郵政這類人人可做的服務,不與民爭利更好。而如何令私有化計劃合理,這是立法會議員把關的責任。議員們二話不說就反對私有化,只會令人感到他們非常怕事和懶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