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由於中東以及部分擁有豐富油藏的伊斯蘭國家,手上資金充裕得不得了,因此,吸引了西方國家的注意。
但由於《可蘭經》是禁止借貸活動進行的,因此,為伊斯蘭教教徒提供的金融服務,必須依據《可蘭經》的指引而設計,以免中東和伊斯蘭資金擁有者犯了教規而不自知。因此,才有伊斯蘭金融這獨特項目。
為了維持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行政長官曾蔭權昨日在一場演講會中,再強調要在香港大搞伊斯蘭金融,是有產業政策的合理性。不過問題在於,香港在社區建設上,預備好開拓伊斯蘭金融的條件沒有?
清真寺少朝拜難 回教徒抱怨
在世界各金融中心,在開拓伊斯蘭金融中最具天然優勢,其實是新加坡。
雖然新加坡人口以講英文的華人為主,但新加坡亦有不少信奉回教,懂阿拉伯文和英文,受良好教育的馬來人,這些馬來人正是伊斯蘭教徒。而當地華人與馬來人相處多年,基本上亦了解和明白伊斯蘭教徒的文化和風俗。
而在社區的生活環境中,新加坡的清真寺、提供清真食品的商品是樣樣不缺的。甚至回教齋戒月結束,在新加坡也是公眾假期,環境上為發展伊斯蘭金融提供良好條件。
而香港並非像南洋般,擁有一個健全的伊斯蘭社區,除了少數印巴裔的伊斯蘭教徒,只有同樣來自南洋的印尼和馬來西亞華人,會比較熟悉伊斯蘭文化。香港亦不像英國倫敦,近年因大量伊斯蘭教信眾移入而可以發展伊斯蘭金融。因此,香港的伊斯蘭金融人才,肯定要由海外引入,要在本地培養相關人才,恐怕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
而要這些伊斯蘭金融人才在香港定居,那香港的社區準備好沒有?在數年前,香港伊斯蘭教徒申請在北區興建清真寺,也遭到居民大力反對。而現時只有香港中環摩羅廟,以及尖沙咀市中心的清真寺,到底香港清真寺數目上又能否合乎伊斯蘭金融人才的需要?
筆者身為印尼人,世界最大伊斯蘭國家的前國民,就曾經不斷收到印傭投訴,指香港的清真寺很不足,僱主對印傭在指定時間向麥加朝拜的習慣有怨言,在香港要買伊斯蘭教典籍要去印尼訂。試問這樣,又如何引進伊斯蘭金融人才?
此外,伊斯蘭教徒吃東西,在屠宰和處理過程,必須合乎《可蘭經》標準,例如不可涉及豬肉製成品,以及殺生前要作出適當的宗教程序。但香港要找間清真認證的餐廳和麵包店都很有難度,還不要提一套對各類食品清真標籤規定。香港在這方面,是遠遠落後於本身有相當伊斯蘭教人口的中國。至少在北京,要找間清真認證的餐廳,不會太有難度的。
先了解回教文化 免碰釘
事實上,現時香港發展伊斯蘭金融的最大障礙,並非缺乏伊斯蘭金融的產品,而是缺乏一個容納伊斯蘭教的寬容環境,讓這些人才在香港落地生根,長久為香港作出貢獻。
在短期而言,政府除了要研究發行伊斯蘭金融產品的可行性,更迫切是盡早在市區撥地,興建多一所清真寺,應付現有印傭,以及未來伊斯蘭金融人才,在宗教上的需要。此外,在食物、生活習慣、教育等等,香港又如何配合,營造一個容納多元宗教的社會?這變了香港一大挑戰。
筆者雖不是伊斯蘭教徒,只是伊斯蘭國家的前國民,但筆者要提醒香港政府的官員,伊斯蘭金融產品不是只是一種金融產品,這是與伊斯蘭文化有緊密相連的關係。如果我們搞伊斯蘭金融,但不去了解伊斯蘭文化,不單事倍功半,而且更可能冒犯他們,這實在不必。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