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6日 星期一

伊朗神權政治三十年 由伊支持神權說起

在三十年前,伊朗民眾推翻美國支持的巴列維王朝,迎接流亡海外的宗教學者霍梅尼回國,經公民投票廢除了皇室,建立了一個神權政權,以回教什葉派教士來管治國家。

在革命三十週年剛過,伊朗大選舞弊爭議,卻令伊朗的神權政權面臨重大考驗,雖然伊朗民兵開槍射殺示威民眾,封鎖互聯網,但伊朗民眾仍然持續上街示威,要求民主改革。歷史的鐘擺,由一邊擺向另一邊,到底伊朗神權政權,在三十年前何以掌權,現時又何故落得這狼狽境地?

神權領袖的權力來源

要認識伊朗神權領袖可以掌權的原因,必須了解大部分伊朗人所信奉的回教什葉派,以及巴列維王朝王室,如何令伊朗的主權淪喪,才能解釋得到,為何回教教士可以取得政權,並且令伊朗與國際主流社會隔絕了三十年。

回教什葉派是回教第二大派別,僅次於最多人信奉的遜尼派。雖然什葉派教徒遍布全球,但實際上,大部分什葉派教徒都居住於兩河流域的伊拉克和伊朗地區。

在公元六三二年,回教因阿拉伯哈里發(宗教領袖)繼承權問題,一分為二成遜尼派和什葉派,除了哈里發外,遜尼派和什葉派對回教教義的詮釋權亦有不同的看法。在什葉派中,被稱為伊瑪目(Iman)的教長,是人和上帝之間的中介,人不能夠單憑《可蘭經》文本得知經文中的真義,要經過伊瑪目的承傳才算完整。雖然伊瑪目隱遁起來,未曾回到人間,但他們堅信伊瑪目最終會回來,帶回正義。而遜尼派,伊瑪目只是領導祈禱的人,而信徒是由穆罕默德言論集、《可蘭經》等得知上帝的旨意,伊瑪目並非人和上帝的中介。因此,在什葉派社會中,教長擁有崇高的聲望地位,一如中古時代歐洲天主教會的神父一樣,所以只要教長們決定要反政府,本身就不愁沒有支持者。

不過,巴列維王朝的腐敗無能,才是宗教領袖們興起的背景。在十七世紀,歐洲列強在中東爭霸,而當時國名仍叫波斯的伊朗,成為了俄國和英國爭奪的對象。在一次大戰前,英國人發現波斯有石油,加上列寧共產革命後,俄國撤出波斯,令伊朗在巴列維王朝建立前,成英國的附庸國。

在二次大戰後,當時民選的君主立憲政府,曾經一度想將英國在當地的石油收益收歸國有,但在美國中央情報局和英國軍情六處(MI6)支持下,巴列維王朝皇室實施獨裁統治,當然這一切都有回報,皇室除了保障英美的石油利益,並給予英美不少治外法權,而英美對伊朗皇室運用秘密警察打擊異己的行為不聞不問,更不要說消滅貪污腐敗,以至推行民主,這令伊朗人民對美國積怨不淺。

反對巴列維王朝的,不只是霍梅尼為首的教士組織,當時由城市中產階級為主的憲政派,以及不少知識分子也有參與,有蘇聯背後撐腰的共產黨人,亦投身反對巴列維王朝的運動。不過,憲政派太鬆散,而共產黨人亦不是十分得到伊朗人支持。相反,霍梅尼不單因反對皇室而流亡海外,在一九七七年,他的兒子更因參與反對運動去世,引發全國大示威。霍梅尼所牽動一浪接一浪的示威,最初連中央情報局都低估了威力,後來連伊朗軍方都倒戈相向,在一九七九年一月霍梅尼返回伊朗,巴列維皇室成員流亡美國。

神權政權帶來了甚麼?

一向清廉自持的學者霍梅尼由法國巴黎回國掌政,伊朗民眾本來期望會帶來新局面,不過這三十年,伊朗人的錢除了用來資助中東各個惡名昭彰的武裝組織,以及與伊拉克打了曠日持久的兩伊戰爭,既沒有為基層帶來更好的生活,更不用說消滅貪污腐敗。

在一九八零年,亦即伊朗建立回教共和國一年後,伊朗與伊拉克爆發戰爭,最初是伊拉克以伊朗意圖暗殺伊拉克外長為藉口揮軍東進,但到了一九八二年,變成有意將伊斯蘭革命輸出到伊拉克的伊朗,派大軍揮軍西進,伊朗軍隊一度逼近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但到了一九八四年,雙方變成打僵持戰,到了一九八七年,聯合國安理會通過要求雙方停火的五九八號決議,一九八八年七月十八日雙方停火,打了八年的兩伊戰爭才暫告一段落。

這場戰爭的結果就是伊朗元氣大傷,伊朗在這場戰爭中,官方宣稱造成十八萬八千多人死亡,但不少人都估計實際死亡數字遠超這數字,而經濟損失達到五千億美元。

雖然伊拉克都損失慘重,但兩伊戰爭期間,伊拉克得到美國為首西方國家,以及信奉遜尼派的回教國家,甚至蘇聯在武器、財政等方面的支援。但伊朗除了得到北韓的軍事協助,以及美國、以色列和蘇聯基於軍事戰略原因,暗地提供的小量援助外,實際上伊朗要靠自己的財政實力去支持這場戰爭。實際上,一群回教學者輸出革命的結果,就是搞得國家元氣大傷。

而由於伊朗與西方國家交惡,加上經常資助恐怖組織,甚至有意自行研製核武,令伊朗過去三十年,成為西方國家的禁運對象,近年因核武計劃問題,更令差不多聯合國主要成員國,都不得不參與,或加緊對伊朗的禁運。就算伊朗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也好,都因外界的禁運,難以休養生息及治愈長期戰禍帶來的經濟創傷。

另一方面,由一群清廉自持的回教學者來治理國家,又會否代表國家沒貪污,巴列維王朝期間的腐敗風氣一掃而空?事實上,並非如此。過去三十年,伊朗經常都要對付在石油,以至多個方面的貪污腐敗。而現任總統內賈德,在四年前正是憑他的反貪污口號上台。但由透明國際貪污觀感指數排名(The 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顯示,內賈德上台時,在一百五十八個國家中,伊朗排名八十八,但去年底公布的數字顯示,伊朗的貪腐程度並無改善,在一百六十三個國家中,排名一百四十一,幾乎是越反越貪。而內賈德在今年選舉的電視辯論中回應時,他指責透明國際的調查方法有問題,但沒有去反省他自己過去四年反貪方法,到底出了甚麼問題。

神權政權沒有帶來人民更好的生活,亦沒有消滅貪污腐敗的問題,但對婦女,以及不信奉什葉派回教的少數分子可能更是一大災難。在一九六三年,巴列維王朝一系列被稱為白色革命的社會改革中,賦予婦女投票權,容許婦女擁有更大的家庭保護權利,以及容許非回教徒擔任政府職位,但在霍梅尼當政後,這一切全數取消。而由回教教士控制的情報機關,更對異見人士作出迫害,神權伊朗與過往英美把持下的伊朗,到底有甚麼分別?

敗也美國,成也美國一直以來,什葉派回教徒對美國的觀感不佳,特別美國與巴列維王朝的關係,更令伊朗人覺得美國人只是把伊朗視作殖民地,這也成了伊朗神權政權的重要基石,因為對美國觀感不好,令神權政權表現如何不佳,也算可以原諒,不過,在推翻薩達姆侯賽因的第二次伊拉克戰爭中,儘管不少中東國家,甚至西方國家的反戰分子,都反對這場戰爭。但這場戰爭,卻為伊朗宗教領袖,無法再打反美牌埋下重要的伏線。

伊拉克有超過一半人口屬於什葉派回教徒,但薩達姆侯賽因當政期間,伊拉克政府不單由遜尼派所把持,而且對什葉派回教徒實施殘酷鎮壓,這也是伊朗與伊拉克關係長期緊張,甚至爆發兩伊戰爭的原因。而過往,美國以至遜尼派為主導的中東國家,因伊朗因素,以及宗教歧見等等原因,都對薩達姆侯賽因殘酷鎮壓袖手旁觀。除了伊朗,沒有甚麼人幫伊拉克的什葉派教徒。

但美國在揮軍伊拉克,推翻薩達姆侯賽因政權後,為了穩定戰後局勢,美國在伊拉克的教派政策,作出相當重大的改變,雖然英美聯軍佔領初期,什葉派回教徒與美國之間仍然相當大的摩擦和衝突,但在美國設計的新憲法下,人口超過一半的什葉派,以及佔少數的庫爾德人都可以控制政府,執掌政權,取代原有的遜尼派政權,美國成為了伊拉克什葉派教徒的大恩人,以往伊朗動用大軍想辦到卻辦不到的事,如今卻由美國軍隊為他們達成了,這令同樣是什葉派為主的伊朗人,對美國人的觀感改變。

而奧巴馬當選美國總統,亦成伊朗民眾對美國觀感出現轉變另一因素,由奧巴馬的家族名字來看,令不少伊朗人相信他的祖先屬於由伊朗移民到肯雅的什葉派教徒,伊朗當地報章亦借此來大造文章。美國派軍隊解放了伊拉克的什葉派教徒,美國現總統也是什葉派教徒的後裔,那美國何來是伊朗威脅?反美理論越來越靠不住,這也解釋了,這次伊朗政府意圖打反美牌來反制反對派示威,但效用不大的原因。就是因為美國在什葉派眼中早不是敵人,宗教領袖的教導,亦好像與事實不符。當內賈德最厲害的反美牌都站不住腳時,有人為了保住權位,不惜在票箱上大做手腳,這並不令人意外。

伊朗的前途

當神權政權給予伊朗人民三十年的承諾,仍然兌現無期的時候,伊朗人民,甚至原本神權政權的同路人,都忍不住站在反對派這一邊。像這次領導反對浪潮的穆薩維,他是霍梅尼在世時的總理,大力支持對伊拉克的戰爭,亦得到霍梅尼的信任。在一九八九年霍梅尼逝世後,他得不到繼任的精神領袖哈梅內伊的支持,當時哈梅內伊推動修憲,取消總理職位,穆薩維就退出政壇,直至今年總統大選為止。當一個政權的基本精神和理想都蕩然無存,變成空頭支票時,人民等待機會尋求改變並不令人意外。但伊朗神權政權,會否在建立三十年後就倒下,或出現重大改變,這仍然有待在德黑蘭,改革派與支持教士的保守派的較量,及未來的演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