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專門研究外判成本的顧問公司Alix Partners,發表了針對各國生產成本的研究報告,發現中國已經不再擁有生產成本比美國本土低百分之三十的優勢,在計算運費等成本後,印度以及墨西哥的生產成本遠低於中國,而美國的生產成本亦只比中國高百分之六。雖然預計在今年第二季,由於油價回順,中國在生產成本上會下降,但仍然不夠墨西哥和印度低。
印度墨國成本更低 響警號
Alix Partners的報告,無疑是一個警號,皆因香港過往其中的一個優勢,就是由於語言和地理上相通,香港人能夠妥善管理中國的工廠,向美國輸出廉價產品。但是現時成本優勢走到印度這一邊時,香港可能只有印巴裔人士、或有南洋背景的人或者有機會轉戰印度。而墨西哥由於接近美國,美國人可以自己管理那裏的工廠,完全不用依賴香港人。
過往的經濟論述中,不斷強調香港背靠中國的優勢,但現時中國優勢不再,那港商,特別是做廠那一批,如何自處才能夠找到新的機會?
勿再只靠內地 向高增值進發
過往香港廠商最令人詬病其中一個地方,就是有事只懂求中央政府或特區政府的優惠去扶助工業,但從來不思考如何做好本業。就像過往,香港廠商就以為中國永遠都是低成本生產地,不斷要求中央政府向廠商給予優惠,結果連中國都自身難保時,就大難臨頭。
當生產成本不再是優勢時,廠商要掙扎求存,就要向高增值的路進發,但何謂高增值就一直沒有人說個清楚明白。由於香港沒有歐洲各國深厚的藝術和文化基礎,因此,如果要在產品設計和創意上尋求高增值,香港人不是做不到,但會做得相當辛苦。
除了設計和創意,高增值的另一個含義是研發出能夠針對個別市場消費者所面對問題的產品。就以中國市場為例,日本奶粉雖然價錢比美國奶粉還要貴,但日本奶粉在中國市場始終深受歡迎,因為日本奶粉在配方上較能配合中國嬰兒的腸胃,成為了三聚氰胺醜聞後,家長能夠信賴的方案。用同樣的道理,香港廠商能否針對個別市場作出仔細研究,然後在個別市場找到未有人做過的無人地帶,殺出一條血路?
宜針對文化差異 研新產品
特別在全球化年代,大公司大多數向各國提供一式一樣的產品,很少針對個別市場文化差異作出微調,如果香港廠商能夠針對文化差異作出微調,那香港廠商就算繼續在中國、甚至把工序搬回香港,都不會賺不到錢。
例如,很多人都知道「港女」相當麻煩,他們的要求多多,對「港男」而言,「港女」或許是他們的噩夢,但對廠商而言,他們可曾想過,針對有名麻煩的「港女」開發產品,當成一種挑戰?
當香港有一群出名要求多多的消費者時,只要本土市場做得好,就不難在海外市場打響名堂,甚至成為品質保證。就像港鐵,由於經常受到香港政客和乘客的嚴格檢視,造就了港鐵的服務品質傲視全球,而令港鐵奪得北京、倫敦、斯德哥爾摩等地的鐵路管理合約。香港市場或許不夠大,但在香港打響名堂後要在世界上做大就絕對不難。始終商業世界是物競天擇,在香港這樣艱困的環境也熬得過,海外市場又算得上甚麼?
總言之,香港廠商是時候換一換思維,不要只是依靠中國來生存。世界已經轉變,今天印度和墨西哥都不是吳下阿蒙,在這個年代,只放眼中國實在是不幸的視障,同時把焦點放在本土和國際,才會有機會在這形勢下殺出重圍。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2 則留言:
Can you post out the English version about this research report?
http://www.alixpartners.com/en/pdf/AlixPartners%202009%20Manufacturing-Outsourcing%20Cost%20Index%20HIGHLIGHTS_2.pdf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