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8日 星期三

開放渡輪市場 堵津貼「黑洞」

政府最近決定,向經營離島渡輪服務的公司提供津貼,希望藉此遏止離島地區的交通上漲問題,現有在離島渡輪業務上掙扎的公司,當然歡迎當局的決定。

不過,由海外的例子可見,就算最終政府接管了渡輪服務,沒有妥善的管理,不單未能夠控制離島居民的交通費用,亦未能提升服務質素,而且有可能構成納稅人的沉重負擔,而同樣有離島交通問題需要解決的澳洲港口城市悉尼,可以做香港的反面教材。

澳反面教材 紐約堪借鏡

澳洲悉尼與香港一樣,有不少居民居於離島,並且需要每天乘坐渡輪到市區上班上學。由1951年開始,由於渡輪虧蝕嚴重,悉尼大部分離島渡輪服務被新南威爾士州政府接管。在1974年,餘下的私營服務由於無法應付日漸上升的成本,也被州政府接管。往後30多年,悉尼渡輪都是州政府旗下企業。

但州政府旗下的渡輪服務,一如其他的國有交通服務一樣,不但成為納稅人的財政負擔,而且服務質素差強人意,包括班次經常不準時、班次不足、船隻保養差勁、渡輪運作不安全等問題。今年新南威爾士州政府試圖將服務外判給兩間私營公司,但由於工會壓力等因素,最終新南威爾士州政府,仍然與州政府旗下渡輪公司續約,悉尼渡輪得到改善遙遙無期。

反觀,另一個一樣有離島與市區水路往來問題的大城市紐約,渡輪不但沒有因虧蝕而萎縮,相反,新澤西州與紐約之間的渡輪公司愈來愈興旺,成為紐約市民時髦的交通工具。由1927年,紐約開始有跨河隧道開始,本來渡輪服務乘客開始萎縮,但在近10年,趨勢倒轉過來,乘客和航綫都愈來愈多。現時光是NY Waterway公司,在沒有政府補貼下,就由原來16條航綫,增加至21條航綫往來紐約市中心和新澤西州,每年服務800萬人次,在遠比香港人依賴私家車和陸路交通的紐約,聽起來不可思議。表面來看,紐約與新澤西州間的渡輪服務應一早走入歷史,但事實恰好相反。

除了因為紐約市區的陸路交通實在令人搖頭外,另一方面,紐約市政府採用開放市場政策,容許多於一間公司,營運第11號碼頭,與紐約和新澤西州之間的渡輪服務,市政府只是在各公司如何使用市政府擁有的碼頭作出協調,由於有競爭,反而班次愈來愈多,成為了紐約市其中一個疏導沉重公共交通服務的主力。

開放靈活經營 重生關鍵

事實上,現時香港政府容許一條航綫只有一間公司專營的做法,一如其他英聯邦國家的做法,最終結果就是渡輪服務缺乏改進動力,現時私營公司接受政府津貼,當私營公司收了津貼仍然無法改善營運問題,政府礙於政治壓力,最終就會走上澳洲悉尼之路,那就是政府被迫收購私營渡輪公司,由政府部門去營運渡輪事業,最終變成納稅人的財政負擔,沒完沒了。

在美國,因私營公司競爭,採用載客量較少,但船速較快的船隻,可以提供頻密而準時的服務,船公司一般保證一小時內抵達市區;而悉尼的船隻較大,看似載客量更多,但實際上由於班次稀疏,船速緩慢,令乘客更不想乘坐。

因此,政府不應因現有的渡輪公司無法經營,就向渡輪公司提供津貼,相反,應採取開放碼頭政策,運輸署容許任何願意繳納碼頭租賃費用,並在渡輪安全上受運輸署監察的公司,在政府擁有的公共碼頭,經營離島至市區間的渡輪服務。只要私營公司加設的班次,不會影響香港海上的交通秩序,筆者相信不同的競爭者可以有不同的服務,某些船公司可能提供物流為主,載客為輔的較廉價服務,改善離島送貨和物流問題;某些船公司在繁忙時間提供較舒服和豪華的服務;某些船公司則提供通宵服務,方便一些必須在市區加班至凌晨的朋友。

要改善公共交通,唯一的方法是更大程度引進競爭者,像港島巴士服務得到改善,也是英治年代引進城巴與中巴競爭所賜,津貼這做法只是開啟國有化之路,實在是一條多輸之路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