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4日 星期三

甘乃威鬧劇展現的世代分歧

當主流傳媒,大部分將甘乃威解僱王麗珠引發的連串鬧劇,看成甘乃威重大的政治過失時,年青一輩,很明顯對主流傳媒的看法不以為然。在博客中,討論區中,將甘乃威事件當成笑料看待為數不少。在facebook中反映的民意,相信更能反映客觀現實,在facebook中有不少網民批評甘乃威事件,不少議員寧願投入在甘乃威事件不理高鐵是不務正業,筆者將吾友繆美詩一篇,為甘乃威講句公道話的專欄文字,在facebook中與他人共享,竟然收到多人把連結分享,以及表示贊同,而這些人,多為年青人。

主流傳媒與年青人看法如此背馳,實際上是反映了年青人與主流有著不同的價值觀,現時主流傳媒不斷地對甘乃威窮追猛打,由於香港社會的系統性問題,最終有可能反令甘乃威成為了年青人的英雄。

年青人對泛道德反感

在今年年初,有一群網民對基督教團體明光社的言論忍無可忍,最終觸發一群網民由荔枝角一間教堂出發,遊行到明光社抗議,社會人士才恍然大悟,香港有一群年青人對泛道德的言論和思潮極為不滿。而這群反明光社主力,之後亦成為了反對《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諮詢文件,以及學校強制驗毒等行動的主力。由這串行動可見,年青人對一些高舉道德之名,大石壓死蟹的言行相當反感。

而由這次有被告無原告的事件中,甘乃威只不過因被懷疑求愛不遂,因而解僱他的女助理王麗珠,最後引發連串風波,在年青人眼中,甘乃威對異性關係處理拙劣都可以無限上綱至誠信問題,非下台不可,這觸起了年青人對「道德塔利班」的警戒,所以很多年青人,本來就對主流傳媒那些針對甘乃威的指控不以為然。特別不少年青一代,被譏為「毒男」的年青單身男士,他們都怕他們害羞向女孩子表白,最終竟然可以被提成「性騷擾」,那他們還敢為自己的幸福勇往直前嗎?

更令年青人不以為然的是,這次甘乃威有否作出不道德行為,倒要經過深入調查,而且有可能以羅生門告終。但在甘乃威事件爆發時,有人未經當事人批准就隨便爆料的行為,以及有被告無原告的輿論公審,既不顧及程序公正,更有漠視當事人意願,甚至侵犯私隱之嫌。現今年青一代,相當注重程序公正以及私隱,任何人就算要被審判都好,都應該要有一套程序,維護當事人的權利,而私隱更是現今年青一代著重的核心價值。因此,這件事替王麗珠頻頻爆料的前會計界立法會議員譚香文,她把她未經授權的爆料行為講到如何偉大都好,都不為主流網民所接納,甚至不少人因此討厭譚香文起來。甘乃威的仕途會否終結實在是言之尚早,但在現階段,譚香文因與年青新世代主流價值觀相抵觸,她日後想要東山再起,恐怕並不容易,賠了夫人又折兵。

年青人同情做實事的人

另一方面,甘乃威某程度上是香港年青一代,特別所謂四代香港人的縮影,甘乃威很早便成了區議員,亦曾做過市政局議員,他在地方的政績一向受到不錯的評價,但由於民主黨內的「大佬」們遲遲不願退,他一直都未能成為立法會議員,直至二零零八年因形勢使然,民主黨內部才不情不願,不讓單仲偕空降港島區,而是讓甘乃威以民主黨名單首名候選人出戰,順利贏得議席。本來他的經歷,與不少香港第三、四代人有共通之處,他本來就有值得年青人同情的地方。

而在甘乃威當選後,他壓抑已久的幹勁,在雷曼事件爆發時得到了發揮,首位表明會協助苦主的立法會議員便是甘乃威,也是甘乃威的果斷行動才導致後來立法會組成獨立調查委員會調查雷曼事件,為苦主尋一個公道。而上月告士打道爆水管事件,當那些高薪厚祿的問責官員全數失蹤時,他是第一個出現在現場視察災情,為港島區民眾留下深刻印象。年青人感覺香港出現很多問題,但政客多數都不為他們去解決問題,甘乃威過去一年的勤力表現,更令他容易在年青人間得到支持。

甘乃威事件爆發後,當政客們嗅出這件事的血腥味,紛紛出席會議,提出方案要調查甘乃威時,令市民不滿的是,那其他問題,像年青人近年開始關心規劃問題,那些議員又跑到那兒去。適逢近日因高鐵興建問題,以及菜園村事件吵得沸沸揚揚,議員們寧願去為甘乃威的鬧劇大吵大鬧,都不去理會高鐵所浪費的公帑,以及相當的規劃問題,更令年青一代認為,甘乃威這個還算得上是盡責立法會議員的人,絕不可因這次事件離開議會。縱使這次主力要甘乃威下台的傳媒《蘋果日報》,讀者多是年青一代,不過這次事件反映出年青人的獨立思考能力,《蘋果日報》若然是有悖常理的話,讀者也沒有盲目支持到底的理由。

擊倒了甘乃威也是輸家

或許在排山倒海的壓力下,甘乃威的政治生涯有可能被主流媒體以及政界人士終結,不過那些推倒了甘乃威的人,都不見得將會是贏家。這次主流所顯出的泛道德思維、不務正業的行徑,以及對做實事的人作出的打壓,引起了年青一代的警覺。而主流傳媒以至政界人士在這次事件上的不擇手段,誠如繆美詩在報章專欄尾段所言,這樣的審判更不專業,亦更不道德。當所謂的主流,在這次赤裸裸為了自己的目的不要面具,顯出偽君子面目時,只會更激起年青一代挑戰主流的意欲和力度,在呂大樂的「世代之爭」框架下,甘乃威事件說不定為日後其他衝突事件埋下導火線。當甘乃威事件放在一個更宏觀的社會框架去看,便不難發現,這次事件只不過是香港畸形社會結構和社會文化造成的衝突的一個延續。

====
關連閱讀:
繆美詩:傳媒、政客、醜聞

作者後注:本文首尾兩段提及Rachel的專欄文字,載於2009年10月8日《AM730》,而小弟這篇文,是基於她的文章,作出的社會學闡釋文字。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