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7日 星期六

施政只向內地伸手 反添怨氣

在公眾沒有期望下,曾蔭權周三在立法會會議廳宣讀了最新一份《施政報告》,在《施政報告》宣讀期間,筆者觀察網絡上網民的反應,可謂罵聲連連,此起彼落。

《施政報告》宣稱要解決民生問題,宣稱要解決年輕人缺乏階級流動性問題,但很不幸,這份《施政報告》過分依賴內地作為推動香港經濟發展的火車頭,亦有不少邏輯上自相矛盾的政策,這不是一份市民普遍接受的《施政報告》。

將雞蛋集中在中國

作為一個負責任政府,特別要管治香港這類受外圍環境影響相當大的地方,經濟政策應該以分散風險作主導,發展任何產業,不應只是集中與某一地區經濟整合,而是應該在不同地區的發展都有所參與,減輕個別地區經濟周期波動對香港造成的衝擊。

另一方面,香港經濟長期以來在中國的角色,就是協助中國走向世界,現時中國只是「世界工廠」,但中國這個世界工廠地位正受到東南亞國家的挑戰,筆者的家鄉印尼更被譽為金磚第五國,在這個時候,香港更應扮演協助中國投入世界不同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角色才對。

但這份施政報告,由頭到尾只是強調香港要參與內地那一方面發展,大部分都是向內地伸手板要經濟利益,忽視了東南亞國家在金融海嘯後迅速興起,亦將大部分雞蛋放在中國經濟發展這籃子裏,但中國經濟發展現時不是沒有泡沫迹象的,一旦中國經濟出了狀況,那香港可以跑到哪裏去?現時曾蔭權的政策,把香港放到一個高風險,但不見得高收益的位置去,這種經濟政策難怪令人難以接受。

電子產品環保稅 損消費慾

盡管特首很強調中國在香港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但特首有些政策,實際危害香港分享中國經濟的好處,邏輯上自相矛盾,電子產品環保責任稅,便是一個好例子。現時內地自由行遊客來香港最愛購買電子產品,除了香港比較少假貨問題外,亦因香港沒有入口關稅、亦沒有銷售稅,電子產品比內地便宜是不爭的事實。一旦香港向電子產品徵收類似膠袋稅的環保責任稅,那內地遊客還有誘因來香港購物消閒嗎?

開放內地生來港 年輕人反感

特首又在施政報告中強調,現時香港階級流動性不及6、70年代,年輕人很難像以往靠自己努力闖出名堂。政府終於意識到,這個早為不少社會學者,以至時事評論員講到口水都乾的老問題,但現時又為了發展所謂優勢產業,進一步開放內地生來香港的大學就讀,如果大學學位不增加,哪香港年輕人在本地讀大學的機會在那裏?會不會最後香港的大學不為香港人服務,只是為內地學生服務?對很多沒能力去海外升學的年輕人,他們會服氣嗎?這種內地優於本地自身問題的思維,正是很多年輕人聽完《施政報告》後感到怒氣難消的原因。

在政改沒有任何驚喜消息下,一份只要依賴內地給予香港經濟好處,並沒有把香港自身問題解決好的《施政報告》,不單未能提升曾蔭權的民望,相反只會激起香港人,特別年輕一代的怨氣,若下月公布的政改方案令人失望,甚至有將2005年方案翻叮之嫌的話,社會上的怨氣遲早會找機會來個總爆發,一如2003年《基本法》23條之役一樣,交出這樣爛的《施政報告》,曾蔭權真的好自為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