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1日 星期二

大力干預市場 港府有心乏力

香港正經歷未知何時結束的金融海嘯時,曾蔭權的《施政報告》不單無可避免以經濟政策為主導,而且曾蔭權會如何監管金融市場,以及實施怎樣的經濟政策回應挑戰,成為了各方注目的目標。
如果市民希望《施政報告》能夠加強金融監管,這份報告令人頗為失望。而對於小政府大市場的支持者,這份《施政報告》更是代表了小政府大市場主張的死亡,政府在其他方面走向全面干預的路走。

金融監管沒有擊中要害
先談金融問題,政府在《施政報告》中指出,政府會節制賣地,相信這是對香港銀行系統真正的利好消息,因為香港銀行大量貸款由物業所抵押,而穩定物業市場,減少負資產出現對穩定金融系統相當關鍵。
但在改革監管制度上,政府很明顯未知道雷曼迷債事件問題出了在哪裡,例如金管局、證監會以及保監會三者的角色如何合理地安排,金融產品的銷售文件、宣傳品以及命名如何妥善監管等等,政府根本沒有著墨。而不少國家接管銀行時,同時一併進行的銀行高層薪酬及問責方面的改革,曾蔭權也是未有提及。考慮進一步規管是不夠的,改革監管架構才是關鍵。在金融監管這方面,政府並不及時作出果斷的反應。

政府干預當道的施政報告
相反,政府在今年《施政報告》決定引進兩大干預經濟措施,包括了跨行業最低工資立法,由最低工資委員會訂定最低工資水平,以及引進競爭法保障公平競爭,加上了政府打算在油站土地招標程序中,加入油價管制的要求,,而涉及福利和弱勢社群的部分,佔了《施政報告》主要篇幅。很明顯,政府干預已經成為了曾蔭權政府的施政基調。
這份《施政報告》一些措詞上,亦明顯看出政府施政哲學的重大轉變,過往政府在《施政報告》中,不斷強調小政府大市場,這個港英政府時代的管治理念,政府甚少正義上身,有替天行道的慾望,表明政府有責任維護社會公義。但在這份《施政報告》中不斷提及正義,強調政府政策要有前瞻性,不單為政府引進最低工資立法,以及競爭法等措施張目,而且可以肯定的是,曾蔭權餘下任期內,如果這個施政方向不變,港英時期一貫的積極不干預政策將會放棄,取而代之就是政府以正義、公義代表自居,不斷擴大政府在各方面的干預。

方向孰好孰壞?
金融界監管機制問題多多,早不是什麼新聞,而這次金融海嘯令金融界高層變成過街老鼠,加上公眾對雷曼迷債事件的強烈關注,市民以至國際社會對金融監管改革普遍表示支持,這本是政府最佳時機推行改革的機會,但政府至今未有具體的計劃和藍圖,筆者恐怕救市成功過後,要挑戰金融界的既得利益分子就並不容易,要推動改革就困難得多。
另一方面,香港一直以來的成功要素,就是小政府大市場,由靈活的市場機制去激發民眾的潛力,而香港政府官僚的一貫訓練,以至香港現有政制的認受性,都不適合實施大規模的政府干預的。現時政府正義上身,打算大規模干預市場,香港社會到底準備好沒有?香港一貫的優勢會否失去,筆者深表懷疑。這份具里程碑作用的《施政報告》,將會是香港歷史其中一個轉捩點。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