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4日 星期六

滬法治未足 金融地位難超港

最近中國國務院通過,扶助上海在二零二零年前,成為與中國人民幣及國力相稱的國際金融中心,引起不少香港人議論,香港作為主要金融中心的地位會否被上海取代。

雖然中國經歷開放改革三十年,但不少經濟決策的思維方式,仍然脫不了指令經濟、計劃經濟的味道。而將上海建成國際金融中心的政策,很明顯只是一些不懂如何建立金融中心的中央官員瞎指揮下訂出來的決策,了解金融市場的人,便知上海要建成金融中心,當中涉及的制度改革,根本不可能在十年內建成。

香港何故這麼快成金融中心

任何金融中心要成功發展,都必須要有良好的法治基礎,貪污問題越少越好,民事爭議可以用法律和商業習慣解決,令市場監管得到落實,這才令投資者敢在這些金融中心進行買賣,皆因金融市場涉及的交易瞬間以億計算,若法制不完善,投資者的風險就會相當高,那就不敢進行投資。

在亞洲國家中,香港的工業產值或許比不上日本、南韓、新加坡、台灣甚至中國,但最終香港在亞洲眾多國家中脫穎而出,除了外匯市場由日本東京執牛耳,在亞洲區股市、衍生工具等市場,由香港佔有領導地位,皆因香港在過往於英國殖民統治期間,大部分法律都跟隨英國的步伐修改,法制上英國和香港亦大致相同,而英國倫敦本身正是歐洲的金融中心,英國本身也有股票市場相當長的時間,對海外投資者而言,他們可以很快掌握和熟習香港的環境,亦不怕在法制上有適應不良的情況,皆因不少英國判例都同時適用於香港,這也是為何過往,除了新加坡外,其他亞洲大城市都不能挑戰香港金融中心地位。

而中國法制本身仍然不成熟,中國並非採用普通法系統,亦不可能將香港的監管法律照搬到上海去,加上中國的法治水平連不少亞洲國家也不如,上海的股市有如賭場一樣,試問上海如何發展成國際金融中心?除非中國能下決心作出政治改革,令法治水平追上英、美、歐盟等國,否則中央政府如何扶持上海都好,投資者都不會放心在上海進行投資,令上海成為金融中心。

上海香港各有分工

當然,香港仍有不少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未有好好發展的部分,像商品期貨市場,以及外匯市場。但日本東京之所以成為亞洲主要外匯市場,皆因日本本身是出口大國,日圓與美元之間的匯價本來就舉足輕重。而上海真的有潛質成為真正金融中心在於商品期貨市場,這因為商品期貨主要是大生產商用作對沖風險的金融工具,而主要用家在哪裡就舉足輕重,像中國在銅方面消耗量相當大,令現時上海期銅是世界第二大市場,也是亞太時區主要的報價基準,就算在美國,商品期貨市場也是以工業城市芝加哥為主導,而不是紐約為主導。

因此,香港人根本不用擔心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受威脅,只要香港依舊在監管等各方面,跟隨英美等頂尖國家的標準就可以繼續維持在股市方面的領導優勢。而上海要成為金融中心,極其量都在商品期貨和外匯市場,但這又與中國的工業出入口息息相關,香港刻意又要在商品期貨和外匯方面與上海競爭,這是不切實際。如果中央政府以為上海可以取代香港,這證明他們的金融政策專才的水準,與國際有大段距離,中國不被大鱷吞掉,已算大幸。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