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1日 星期五

豈是領匯的錯?

近年,不少人提起領匯無不熱血上頭,紛紛指摘領匯接管房委會屬下部份公屋商場後,管理上壓榨基層,周一刊登武大郎的文章,反映了類似看法。不過,只要作進一步思考,查實領匯只不過是香港房屋發展史中一隻代罪羔羊。

領匯是香港公屋發展過程中,計劃經濟下的產物,屋邨商場固然有不少是賺錢的,但也有不少是房委會年代計劃經濟下失敗的產品,明明個別屋苑人口不足以養活獨立商場或車場,鄰近社區足以支援,仍要為滿足《房屋條例》的要求而興建「一邨一商場、街市、停車場」,致令社會資源長期被浪費。

既然是計劃經濟的產物,自然有不少商戶,因長期受到房委會在商場執行的低租金及世襲式續租的政策保護,缺乏市場競爭力,他們與中國舊國有企業員工是沒有分別。他們的產品和服務或已追不上時代,不能滿足大多數居民的需要,卻因保護政策而得以繼續生存,並變相由公帑補貼。這些商戶一旦與政府脫鈎,依照市場規律運作,就無法與之競爭。就算領匯繼續租舖給他們,如果他們的商業運作模式已經不符合客觀現實環境,神仙都無法拯救他們。近年房署商場的出租政策,亦開始向領匯的方向走,引發白田商戶罷市抗議,更反映出領匯的方針是時代的大勢,不論領匯出現與否,遲早都要面對這問題,無可迴避。

而武大郎提出將領匯商場分判給不同公司競爭,這是可行的嗎?美國 AT&T曾幾何時分拆成一間長途電話公司,以及七間被稱為小貝爾( Baby Bell)的固網公司,但經過長時間的演進,七間小貝爾中三間最後仍與 AT&T合併成今天的新 AT&T,而另外的兩間小貝爾,另外吞併了一間私營固網公司以及一間長途電話公司變成 Verizon,成為佔據美國電訊業兩強,依然是龐然巨物。而且太多限制條款下的分判,沒有人會願意經營,這些商場最終重返由政府接管的舊路,一切回歸起點。

領匯的出現,若干小租戶的處境一如中國國企員工,值得同情,但批評領匯並無助於問題解決。一如很多國家國有企業的私營化一樣,要化解當中的副作用,需要政府對受影響人士作出賠償,以及對受損小商戶提供經濟援助,或許可以平衡市民對小商戶的同情,以及改進公屋商場的需要。既然是政府的決策,就由政府承擔責任,不斷要求一間私營機構負起解決問題責任,不要求作出決策的政府有任何補救,這又怎算公平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