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日 星期二

視頻平台廢大眾傳媒武功

根據香港大學民意計劃調查顯示,在六四鎮壓二十周年之際,香港市民支持平反八九民運,以至認為當年中央政府的鎮壓決定是錯誤的比率,是有史以來最高。

儘管主流傳媒在編排新聞時,特別是無線、亞視兩大電視台,故意將六四相關新聞放在沒有那麼重要的位置,而發表謬論者,除了特首曾蔭權的級別特別高外,像港大學生會會長陳一諤、青年發展網絡的召集人呂智偉,以至全國政協委員劉夢熊等,他們的級別並不顯赫,他們就算在電視上有發言,亦非在黃金時段發言,為何他們可以引發市民對六四的激憤?

網絡拓闊資訊空間

由於互聯網的普及,特別家家戶戶都有互聯網,以及YouTube的興起,令傳媒受眾的行為出現相當大的改變。傳統傳媒不可以讓受眾選擇看什麼,亦不可以讓受眾做二手傳播者,將傳媒機構主管認為不重要,但受眾認為很重要及好看的內容與人分享。但互聯網世界中,受眾可以選擇看什麼,不受時間地點限制,而他們亦可以利用電郵、討論區、實時通訊軟件、Facebook等工具,建立一種朋輩壓力,從而重新定義受眾想看的內容。

筆者在鴨寮街那些二手電視、電腦商店,見到不少上了年紀的老人家,竟然看YouTube上數月前立法會議員發言片段,並看得津津有味,就可以看到普羅大眾都擁有選擇權,而選擇權亦不受限於電視台節目表和遙控器,總之只要有網友將內容上載就會有觀眾。做成傳統傳媒不談及的課題,也有渠道廣播。當受眾能夠接觸到他們以往沒看到,又認為有趣的東西,並四處傳播時,傳統傳媒的權力實質己經大為削弱。

而YouTube最可怕的地方是,只需經過初步剪輯,沒有什麼加工的片段,亦可以隨時隨地看到,這些片段以往不會在電視新聞出現,但這些言論往往是特別過分的,只要引起一定數目網友激憤,就會引發一群人自發分享有關片段,當滾雪球效應一出現,就會一發不可收拾,結果不少親中人士為六四鎮壓文過飾非的言論,就曲線地為反對鎮壓的立場作出宣傳。

小角色出位變明星

就以呂智偉為例,他只不過是政治小角色,但在筆者的博客歷史上,筆者批評呂智偉言論的文章的點擊率,卻是有史以來最高,短短數天有四千人點擊,這己經是香港最暢銷報章評論版網上文章的平均點擊人次。而有關網友剪輯片段,短短數天有四萬人觀看,查實這樣的效應,已經與電視的觀眾人次相若。因此,看到網上群情洶湧的情況,筆者對今年公眾支持平反八九民運市民創新高峰,並不感到意外。一如Laughing哥這位配角,竟然變成大熱主角一樣,搞得無線要為Laughing哥一角開拍電影一樣,網友的自發編輯和共同分享,大大改變了民意景觀。

如果有人認為只要佔據了報紙專欄,或成為了主流媒體所謂的名嘴就可以主導民意,看來這些人並不知道時代正在轉變。

主流傳媒在短期內仍然會擁有一定影響力,但當金融海嘯下,以及年青人愈來愈將娛樂與互聯網結合,具備多媒體和快速反應能力的網絡博客,會逐漸取代所謂名嘴和評論作家。如果主流媒體主管仍然認為他們不理民意,硬要公眾吸收一些不知所謂的內容就可以主宰香港的意見市場的話,很快他們便要付出代價。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