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0日 星期五

花招難遏樓市 定期賣地解困

雖然政府推出不少新招遏抑樓價,但政府拍賣紅磡灣和亞皆老街地皮得出極好成績,代表政府的遏抑樓價措施已經不能夠發揮任何實質作用,徒具空招。

政府的遏抑樓價措施失效,除了因大量中國熱錢湧入香港外,香港政府有部分在亞洲金融風暴,或在沙氏期間推出的托市措施,應該一早先行結束,只要政府願意結束部分本意為托市的措施,就算政府不恢復興建居屋,都應能阻遏樓市長遠升勢。

應結束托市 改善投資

像勾地便是一例,政府在99年,為了避免政府土地被賤賣,因此推出勾地措施,取消政府定期土地拍賣,改為政府提供一份土地儲備表,當有發展商提出政府滿意的底價,政府才推出土地拍賣,這種擺明是托市的措施,根本應該一早結束。政府應該明言,只會在土地價格出現異於尋常下跌情況,地政總署署長才會考慮暫行勾地制度一年。

讓臨時措施長期實施的結果,便是樓市升勢無法停止。一旦政府宣布恢復定期拍賣土地,土地供應穩定下來,樓市就不可能如此瘋狂下去。

香港投資移民計劃,也是另一個尾大不掉的托市例子,本來資本投資者移民計劃,應該吸引一些能為香港創造就業機會的資金,容許移民投資樓市來移民只應屬權宜之計,但在現時樓市炒風熾熱下仍然維持下去,就難免太令人疑惑。其他國家,如英國和美國類似移民計劃,都要求申請者為當地合法居民創造若干就業機會才能獲批,政府應拒批任何只投資房地產的申請者,而需為5至10名香港30歲以下永久居民創造就業機會,才會考慮有關申請。

取消部分遺留的托市措施,雖然有助暫時紓緩樓市狂潮,但年輕人的住屋問題,始終要得到解決。大量興建公共房屋,會造成尾大不掉的管理問題。政府興建居屋,又可能出現政府介入樓房市場的問題。那政府應怎做,才能妥善解決房屋問題,又不會令政府負擔過重?

建廉價中小房 福利只限公民

在不少國家,包括新加坡,較廉價的房屋都視為一種社會福利,由於這是社會福利的一部分,因此較廉價房屋只讓公民或永久居民享有,而一旦需要轉讓的話,也只能向永久居民或公民轉讓,不能讓持有人在補地價後將有關房屋投入私人市場,令原有福利的意義失去。

政府若不想重推居屋的話,可以推出一種地價較廉的住宅用地,有關住宅地只能興建中小型住宅,不可以有住客會所一類設施,而落成後單位,除了要低於市價若干成出售外,這類房屋的買家,亦只容許為香港永久居民,並住滿7年的單身人士,或雙方同時為香港永久居民,當中一方住滿七年的夫婦。而轉售時,亦只容許向同等資格人士轉讓,除非常特殊情況,否則不容許補地價售予私人市場。由於轉讓受限極大,炒賣能力相對有限,這亦確保香港永久居民他們享有房屋福利之餘,又不會對政府構成沉重負擔。更重要的是,不會有人因新福利,而鋌而走險假結婚,或進一步刺激外來移民來港。

總言之,花招是解決不了問題,做秀做得太多,連局長也快成影帝候選人時,民眾對政府的不滿只會日益加深。而推出新類型的地契,應對樓市的瘋狂程度有點幫助。

1 則留言:

k 提到...

長期政策短期手段不分,係無能政府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