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2日 星期四

競價變勁假 防造市證監有責

在三月九日,匯控股價在香港收市競價時段突然大幅度暴跌,跌至每股港幣三十三元的歷史新低,不單令不少匯控的擁躉欲哭無淚,而且影響了恆指,以及多款衍生工具,以至孖展市場的運作。

不過匯控股價是不是現階段只值三十三元,市場走勢告訴我們不是,皆因在倫敦和紐約預託證券都已經升回港幣三十七左右水位,而在三月十日匯控更進一步收復失地,這有理由相信有人蓄意造市,製造一個不正常的收市價。

證監有否對收市競價時段妥善監管

查實類似事件已不是第一次發生,在去年五月引進收市競價時段後,在新制度實施後第五天,中電在收市競價時段的短短十分鐘升了百分之十,已經令人質疑收市競價時段制度有否有效控制個別人士蓄意舞弄收市價,從而操控市場。在過去一年,於不同股份都試過在收市競價時段暴升暴跌,在去年萬聖節,中外運、中保等股份在收市競價時段狂升六成,更令不少散戶心寒。因此,收市競價時段有「勁假時段」的稱號。

既然投資者普遍都認為收市競價時段有可能出現造市行為,證監會應該對收市競價時段叫停,如果收市競價時段更容易造成人為操控,根本有違政策目標,證監會沒理由不去勸諭港交所停止有關做法。但證監會既沒有主動叫停,亦沒有像二零零七年般,主動透過《證監會執法通訊》,報導一些被告上法庭的操縱收市價的例子阻嚇造市人士,完全不為所動。雷曼迷債事件,證監會尚可把責任推到負責監管銀行的金融管理局,但收市競價時段所衍生的問題,卻是證監會要負全責。時至今日,證監會仍然未見披露阻止收市競價時段造市行為的方法,令投資者質疑香港股票市場,到底仍否受到妥善監管。

財金官員欠缺應有警覺性

當證監和港交所都未有及時察覺問題時,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以及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明知市場,甚至立法會議員都已經警覺到收市競價時段的問題,財金高官作為香港金融監管的最後一道防線,應該及時提醒證監會以及港府佔有多個董事席位的港交所,對收市競價時段的問題及時糾正,但港交所最近才表示,會在今年六月在收市競價時段引進價格限制,防止有人在收市競價時段蓄意造價,不過很明顯已經太遲,因為大批散戶,甚至機構投資者有可能在三月九日蒙受重大損失,這由政府監管不力所惹出來的問題,真不知要向誰索償才好。

由收市競價時段問題長期沒人理可以見到,上至財政司司長,下至港交所一眾高層所組成的香港金融市場監管機制,已經出現系統性潰爛,如果不把潰爛的原因和情況搞個清楚明白,筆者恐怕比雷曼迷債以及匯控暴跌更荒謬的事件將會陸續有來,除了危及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更可能危及眾多市民的財產安全,而要調查當中的政策疏漏,有可能只有立法會引用《立法會(權力及特權)條例》,要求港交所行政人員和證監會交出大批機密文件,向公眾交代清楚才可以做得到。政客們不要等到一眾匯控小股東,要像雷曼迷債苦主般抗議才去做應該做的事,為免日後再有股民因此受損,現在便應該考慮引用特權法,出了大事才去急急向政府施壓,那只是做秀,同樣也是另一種失職。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