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周五,《經濟日報》集團以及《南華早報》分別宣布裁員和減薪,以抵禦金融海嘯帶來在營收上的影響。筆者對此並不意外,皆因這幾個月各大傳媒的廣告營收強差人意,如果不作出節流恐怕未來日子更難捱。
不過,與2003年沙士時相比,這次海嘯對香港傳媒帶來的挑戰更大。由於香港傳媒不斷在言論自由上退縮,讀者紛紛轉投其他的媒介,令傳統傳媒受到嚴峻挑戰。
在2003年沙士疫潮時,主流傳媒的廣告營收雖然減了,但主流傳媒對公眾事務的影響力依然,換言之,基本擁躉仍然存在,只要經濟稍好就能東山再起。像商台由鄭經翰主持的《風波裏的茶杯》,被譽為「十點前特首」,此外,市民仍然依靠傳媒收取抗沙士的資訊,經濟表現再不濟也好,你敢放棄傳媒作宣傳嗎?事實上,當時仍未有YouTube、網上電台、網誌之類的替代媒體,挑戰傳統媒體。
網上更自由開放
沙士之後,主流媒體越來愈不敢講真說話,先有商台封咪事件,造就了網上電台的興起,而城市電訊主席王維基擔任亞視行政總裁短短十多天,指出亞視不應做中央台,更加一矢中的指出現時傳媒處於戰略真空,不過,一眾傳媒老闆完全不敢前進,王維基亦離開了亞視,但事件令新生代對主流媒體感到失望。
去年8月立法會選舉至今,網民發現在YouTube可以看到的新聞片段,比主流媒體那些所謂客觀中立報導更豐富,甚至在陳克勤因把Try My Best讀成Try My Breast,被網民發現並大肆宣揚,令主流傳媒不得不加以跟進。網民質疑,到底浪費時間在主流媒體做什麼?當廣告商意識到主流媒體正大量流失讀者時,削減主流傳媒廣告經費,乃正常不過。這也是為何今次金融海嘯所造成的衝擊,比科網股爆破、沙士來得嚴重的原因。過往沒有替代傳媒去競爭,現在就有一批互聯網低成本游擊隊去競爭,試問主流媒體不減薪裁員又如何在戰術上應付這種挑戰。
YouTube變「照妖鏡」
不過,裁員減薪是副作用很大的應付方案,因為會令員工士氣大受打擊,甚至不少不愁沒出路的人才萌生退意,在金融海嘯下,人才的質素是十分重要,不分青紅皂白的減薪裁員令人才進一步流失,只會進一步加速讀者流失,結果是得不償失。
要應付金融海嘯,更加要在戰略上做功夫。現時香港傳媒管理層應該意識到,傳媒必須要有讀者群才有廣告,而網上博客和YouTube內容儘管不少製作比較粗糙,仍然得到讀者接受,因為網誌和YouTube片段敢言太多,像曾特首在立法會當眾講「粗口」,YouTube片段可以重播再重播,像上周六王迪詩律師在《信報》專欄講,聽十多次來聽真特首有否講「粗口」,主流傳媒有幾個會這樣做?網誌和YouTube沒有為新聞工作者詬病的自我審查,而香港傳媒為顧及中聯辦感受,作出的自我審查太多,香港人最終一如馬來西亞人一樣,擁抱網上傳媒放棄主流傳媒。
如果香港傳媒管理層仍然為了顧着北京和中聯辦感受,報道和評論時畏首畏尾的話,筆者敢肯定這次金融海嘯是代表香港主流傳媒的黃昏。
2009年3月24日 星期二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