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4日 星期六

港女標籤never end?

近日無線電視《星期日檔案》以「港女」作為題材,再度引發公眾對「港女」現象的討論。(編按:明天播映之《星期日檔案》則有「下集」《「港女」.講男》,談「「港男」」現象)其實網絡已經對「港女」現象討論過無數次,前亞視新聞主播張慧慈被視為「港女人辦」不是新聞,筆者在二零零六年才在博客中開始討論「港女」問題,已經叫做相當遲。

雖然網民討論得多,但與討論得深入與否無必然關係。事實上, 「港女」背後的社會脈絡,以至前因後果,甚至「港男」本身的反思,完全沒有人認真想一想,然後把自己的見解寫出來。

長輩教壞細路可以怪誰?

「港女」最常被指摘是拜金主義,其實張慧慈被視為「港女」的代表,對亞視新聞發展歷史是莫大諷刺,皆因在香港新聞史上,亞視的前身麗的電視,一位前記者駱友梅,亦即《信報》創報社長,她與當時仍是窮書生的林山木共諧連理,共同創辦《信報》,甚至在《信報》出現困難時賣掉結婚戒指,讓這份公認的知識分子報紙度過難關,成為香港報壇佳話。

當然,張慧慈若然真很拜金,以她的條件早就找了富豪,就不會與她丈夫共同搞培訓中心那麼辛勞,很明顯只是她的表達方式,令大家有了一個錯覺,但由駱友梅發展到張慧慈,對比之大令人咋舌,到底香港社會出現了什麼問題?

查實由香港時下的八卦周刊,都可以看到香港文化中「笑貧不笑娼」的問題,女明星與城中富豪結婚,一定被娛樂記者描述為很幸福的一件事。但在一個大家族裏當媳婦,到底是不是真的幸福,當中苦樂真的當事人才知。不過,香港社會形成要嫁得好一定要嫁個有錢人的思維,就可以肯定。

而通常子女的價值觀,都是受到家長影響,在七十年代《獅子山下》年代,長輩們挑選女婿,金龜婿就有點難,通常著重人品是否老實踏實,不英俊不有錢不要緊,勤奮上進便是好,所以當時沒有所謂「港女」問題,樣貌平庸的人,只要心地善良,或者才華橫溢確實是有機會娶得佳人歸。當然,那時香港社會流動性仍然十分強,莊月明身為富家女下嫁李嘉誠,都估不到李嘉誠日後會成為主宰香港命運的巨富。

但香港的社會流動性愈來愈低,光靠辛勤老實都不一定發達後,那些俗稱師奶的母親們,便以自身的經驗,向下一代灌輸很多現在大家看到的「港女」價值觀,例如要找個收入好的人才叫找到好老公,結婚前一定要買樓,管住丈夫財務等等, 「港女」不是忽然由石頭爆出來,整個現象的根本源頭,就是有大批人以婚姻作為打破階級阻隔的手段,希望用灰姑娘嫁白馬王子的方法突破困局,這就是「港女」的成因,指摘「港女」拜金但不去檢視背後的社會結構問題,那難怪「港女」問題談了好幾年,但仍然不見這問題得到解決,反而繼續有人為這個問題吵下去。

沒有自省如何解決問題?

不過,如果沒有男人口味上出了問題,恐怕「港女」也不會搞成這個樣子,畢竟供求之間有�互動關係,沒有人願捱也不會有人打。香港男孩子的口味,也是另一個香港普及文化的問題。

首先,請大家留意香港男士們另一個經常使用的刻薄用語: 「豬扒」。「豬扒」的意思指身裁偏胖,而相貌平庸的女士。查實男士們除了外貌外,又能否以女孩子的內涵或內在美去判斷?當樣貌平庸一點,身裁偏胖都會被譏笑為豬扒時,那香「港女」孩子們為了迎合香港男士們的口味,崇拜名牌,實行拜金主義又不是全無道理。既然天生條件不能改變,那就以後天的名牌補救,而既然男士們都不懂欣賞女士們的內涵,那又為何不聽長輩的教誨找個條件好一點的呢?這是相當理性的一個決定。

在整個「港女」文化的討論之中,有一個問題同樣是受到很多人忽視,那就是香「港男」士們普遍有興趣的領域偏窄,缺乏了欣賞生活細節的能力。像香「港男」孩子一般最有興趣的是IT 潮物、漫畫、電子遊戲,有些新生代叫好一點,在社民連掀起的潮流下,會關心一下政治、社會。但這些與女士們,又有什麼共通話題?恕筆者大膽講一句,不少香「港女」士縱使有內涵、有修養都難免寂寞,因為能夠與她們溝通的人寥寥可數,甚至從來遇不到。

而很不幸, 「港男」一味只是指摘「港女」有問題,不過既指不中「港女」背後的一大堆社會問題,以至文化上的系統性問題,亦不去檢討一下自己, 整個「港女」

「港男」文化變了自說自話,這也是這話題吵了整整幾年,但網上甚至主流媒體有意義的討論都不多的原因。

「拜金智慧」已在改變

不過,筆者相信「港女」「港男」的討論亦快將步向終結,在這篇文成文之日,匯豐控股的股價以港幣三十三元收市,創十多年來的新低,一次金融海嘯將整個社會經濟權力結構作出狠狠的破壞,很多中產以為買匯豐是退休的保證,但今天買匯豐的下場,竟然與二○○○年手持電盈的股東們相距不遠。

在拜金主義能夠生存的人,在金融海嘯下能否生存仍是未知數,皆因不知多少財富正在這次海嘯中蒸發,當財富和權力都在大轉移時,死守過往十多年來的生存智慧可能累死自己。

不過「港男」「港女」的討論,未嘗不能給大家看到金融海嘯前香港社會的橫切面,日後要重建所謂的金融海嘯後新社會時,如何避免「港男」「港女」問題再現,�力建設香港人的普遍文化修養和內涵變了一大重要任務。若果我們不想再看到,在十多年後香港人仍為「港女」問題吵個半天,那要由這些社會問題的成因作起點,將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案,作為後金融海嘯社會重建議題來討論。但暫時,似乎香港人還未意識到,其實金融海嘯後,香港人賴以生存的智慧和社會結構,已經隨著匯控蒸發的市值遠去,我們與一無所有沒有分別,只剩一雙手和腳去重申人人有公平機會奮發向上的香港價值,並非因制度畸形之故,只有個別豪強可以霸住位置永不放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