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9日 星期四

不汲英教訓 U盤自討苦吃

在香港一眾匯控股民施壓,加上有傳驚動英國和中國監管當局,港交所終在三月十二日宣布於三月二十三日,亦即匯控供股權掛牌日暫停收市競價時段(Closing Auction Session)。

整個收市競價時段的實施固然是鬧劇一場,但港交所在設計和研究收市競價時段的做法更不可思議。港交所這次諮詢搞出來的問題,幾乎在港府其他政策諮詢上都有發生。如果港府不去反省當中問題,筆者敢肯定類似的問題會一再重演。

倫敦早就撞了板

雖然世界主要交易所都設有收市競價時段機制,不過英、歐、美的收市競價時段,都同時實施隨機收市(Random Closing),在特定時段,由電腦隨機決定的時間立即收市,防止大戶造市,而這機制是其他國家付出了慘痛代價所學回來。

在2000年6月,倫敦證券交易所(London Stock Exchange)實施收市競價時段,但實施不久就一如香港一樣,因為沒有加入隨機收市機制而屢撞大板,在當年八月,著名傷口護理藥品製造商Smith & Nephew股價在收市競價時段暴升暴跌,曾經在一個交易日的收市時段升了百分之六十,在之後一個交易日的開市時段跌了三分一,情況一如香港去年萬聖節多隻股份暴升的怪事一樣。這件事發生後,英國證券界對新機制大表不滿。

當時倫敦證券交易所仍然堅拒改革制度,但由於市場反對聲浪強烈,倫敦證券交易所在2001年4月修改了交易規則,加入了隨機收市機制,之後收市競價時段加上隨機收市機制,就被其他國家的交易所認定為可以參考的模式,在其他國家的收市機制諮詢文件中,都會將倫敦模式作為其中一個選項以供參考,這就是倫敦所交的學費換來的東西。

既然倫敦在八年前犯過和香港一樣的錯誤,甚至連港交所前董事股壇長毛David Webb亦指出,他在參與設計收市競價時段時,亦提出仿傚倫敦加入隨機收市機制,為何最初香港交易所竟然未有理會倫敦之前所犯的錯誤,堅持香港的收市競價機制,既沒有俗稱斷路器(Circuit Breaker)的波幅限制,亦沒有隨機收市機制,而香港交易所在2007年和2008年發出兩份諮詢文件中,亦未曾提過倫敦撞大板的經驗,令人懷疑香港交易所在設計制度時所作出的研究,是否過於馬虎,未有徹底了解外國經驗,在未有完整引進所有配套措施情況下,貿然引進收市競價時段,結果釀成這次大錯。

亂引外國經

查實不只港交所,政府以至公營機構,近年有很多重大政策諮詢文件,都會口口聲聲參考外國經驗,像《淫審條例》檢討,以至在囚人士投票權檢討,都會羅列一些所謂對政府有利的例子,不過很多時仔細對這些所謂外國例子作出研究,不是發現政府在文件中作選擇性引述,隱去那些撞了大板的部分,便是沒有詳細羅列其他國家做法當中利弊,像澳洲的互聯網過濾是一個笑話,但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卻視作是珍貴經驗,錯誤就像港交所一樣。如果公眾和政界人士不是習慣在網上瀏覽各類政策文件,很難發現港府引述的資料有問題,往往在出了錯時才發現原來其他國家早就犯了同類錯誤,香港再犯一次就令全世界質疑當局的水平。

因此,公眾必須對港府以至不少大型機構諮詢文件的水準加以注視,要對那些亂寫一通的諮詢文件採取強硬立場,如果港交所一早把倫敦經驗仔細向公眾交代,相信不會發生香港大批股民的身家無端端受損的事件。如果香港各大機構的高層,撰寫諮詢文件的馬虎作風不改,類似事件定必一再重演。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