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30日 星期三

新百科全書嘗試發掘民間學者

Google近日推出了一項新服務叫Google Knol,這服務的主要目的是鼓勵大家分享知識,不少人都拿具商業成分的Google Knol 與維基百科作出比較。不過,筆者試用過Google Knol之後,就發現Google Knol與維基百科根本是性質不同的工具,某程度上,Google Knol與維基百科是有相互補充的空間。

  在學術上,不同類型的刊物扮演不同的角色,而百科全書是作為研究人員查找已被公認資料的指南。這裏有三個特色:首先,百科全書很難就某個特定課題作出深入討論;其次,百科全書只能載入已被公認的研究成果,原創研究是不被鼓勵。第三,百科全書若要載入不同觀點,就要做到所謂中立客觀,但在文史哲題目上,中立客觀很多時被濫用為政治審查的擋箭牌。

維基百科多限制

  Google Knol並不是一本百科全書,Google Knol鼓勵作者發表就他自己有興趣課題的研究成果,這樣就有了發表原創研究的空間,這填補了維基百科不能夠發表原創研究的缺陷。由於Google Knol對文章的安排,查實有點像學術期刊,於是可以就某個特定課題作出深入而有意義的討論,而不像維基百科般,很多課題有了基本的輪廓,而沒有了具爭議性課題的仔細論述。而在文史哲課題中討論,亦可以寫得有獨有的觀點,不用受制於維基的中立原則。

  由於Google Knol沒有維基百科般,有一些以維護條目質素為理由,實際上把維基變成小圈子遊戲的管理員,對搜尋引擎公司而言,他們寧願題目更具包容性,因此,一些在維基百科中經常慘遭個別管理員,以及愛好刪除條目人士毒手的內容,在Google Knol終於得到一處容身之所。在Google Knol中的討論成熟之後,再返回維基百科時,管理員也不容易隨便提出刪除要求,除非,他們夠膽不承認Google Knol為一個可靠的來源。

  不過,Google Knol的意義除了是彌補維基百科一些不足外,另一項意義都很重要,那就是培育民間學者。

打破象牙塔框框

  現在非大學的學者很難寫一篇論文,然後交給學術期刊發表,因為學術期刊的審批程序已變成一種官僚遊戲。香港的學者們主要是用來應付大學資助委員會的奇怪撥款要求,於是局限為象牙塔內的學者研究發表,但在大學世界以外,不少有自己獨特創見的人,他們在業餘時間所做的研究,其分量和成果也有一定可觀之處,難道也要只局限於維基百科的框框下?Google Knol就提供了一個非學院學者的發表平台,這能為學術界帶來新的衝擊。

  另一方面,Google Knol容許文章作者分享由Google AdSense帶來的商業成果,而文章的版權授權亦不像維基般採用開放源碼相同的授權,而是容許作者得到商業收益的Creative Common,一些比較好的文章,可以由其他途徑得到版稅,支持作者繼續作出有意義的研究。對維基百科而言,由於協作色彩較重,加上以進行二次研究為主,採用GNU(General Public License)授權可以理解,但對偏重原創研究的Google Knol,容許作者獲得商業收益,對維持Google Knol的成功具相當意義。

  當然Google Knol作為一個商業項目,筆者相信不少人會對此抱以懷疑的目光,但Google Knol無疑利用Web 2.0,降低了學術發表的門檻,筆者對這種新技術新服務是樂觀其成,亦期望在若干年後,有若干由Google Knol走出來的民間學者,為學術界帶來新的景象。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