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5日 星期四

防範毒食物 求中央不如靠己

 由三鹿奶粉被揭發含有三聚氰胺開始,中國毒奶粉事件像擠牙膏一樣,一宗又一宗被揭發出來,只要是中國出產的奶粉,不論公司背景都幾乎無一倖免被捲入毒奶粉事件中。中國奶業經這一役後,肯定聲譽掃地,短期內難以翻身。

  不過對香港而言,更重要可能是食物防疫政策,特別香港現時仍然很依賴中國食物,如果在防疫政策上沒有把關,就可能重演這次毒奶事件般,大批市民每天飲了至少一杯毒奶而懵然不知。

增撥款食物安全中心

  了解中國國情的人都知,中國有一種叫「地方保護主義」的政策特產,地方政府為了自身利益,會千方百計隱瞞實情,中央政府知道事情發生時,情況早已糟得難以控制。

  像三鹿奶粉事件,恆天然公司要透過新西蘭政府,直接通知中國中央政府,才得以令事件曝光。如果新西蘭不是今年11月大選在即,內閣為免將醜聞攬上身,急急要求中國政府處理,世人都不知有這麼多毒奶四處走。

  又像伊利牛奶有問題,國家質檢總局一直都沒有認真對待伊利、蒙牛等大企業,直至食環署查到伊利出口到香港的產品有三聚氰胺,中國民眾才驚覺有大問題。因此,在食物安全問題上,不可能事事依靠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通報。往往收到通報時,事件已經去到難以挽救的地步。

  因此,香港政府應該增大食物安全中心的撥款,主動對中國出口食物進行化驗,在防疫環節上採取主動。這對中國民眾亦有莫大好處,至少中國民眾可以由香港的化驗報告中,大概了解個別國產牌子的安全程度,這其實亦變相替中央政府監察國產食品的安全程度,對重建中國食品的聲譽有一定幫助。

  不過,對香港長遠利益而言,過分依賴中國提供日常食品,是風險相當高的做法,這因中國近年商人過分唯利是圖,差不多不同產業都有各式各樣,置消費者利益於不顧的潛規則。在潛規則問題未解決前,香港過分依賴中國供應食物的結果,就可能是一旦出現類似三鹿奶粉的醜聞,香港某類食品的供應就可能因安全問題一夜中斷。

  就像雀巢在黑龍江生產的奶粉,以及荷蘭菲仕蘭在中國生產的牛奶也被驗出有三聚氰胺後,由於超級市場只剩下一隻澳洲,一隻新西蘭牌子的牛奶,幾乎香港人只能選擇飲西方國家生產的豆奶,這可以見到當中風險有多高。

鼓勵入口來源多元化

  香港政府以至超級市場,應該鼓勵各供應商,除了向香港出口專供大中華地區的產品,出口到東南亞市場的產品也應該供應香港,一方面減低因中國出現事故造成的風險。另一方面,有部分對中國食品完全失去信心的民眾,亦都擁有一定選擇權,至少不用像筆者般,要去到印傭和華裔印尼人愛去的專門超級市場,買印尼製造的雀巢全脂奶粉。並非每位香港市民都像筆者般,能看懂印尼水貨辦奶粉上的印尼文內容,判斷奶粉產地來源。

  總言之,在中國國情不改情況下,香港政府必須對中國食品質素的問題,有相應對的政策,不能事事盲目相信中央政府。在現今政令不出中南海的年代,過分相信中央政府的能力只會害死自己。筆者不質疑中央政府的誠意,但有誠意並非代表可以解決潛規則所引發的連串問題。

沒有留言: